概要:(3)再现景色变化,表现心绪起伏。比如,“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4)再现气候变化,表现人情冷暖。“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甫)。(5)再现秋实春华,表现奋斗成功。比如,英国诗人济慈在其作品《秋赋》的开头中写道:“秋天是薄雾和水果成熟的季节,是红透的太阳的亲密伙伴。”这两句诗句充份表达出这个丰收季节的心境和景象。四、立意误区(1)把“在秋天”仅仅作为一个时间来用一下,然后文章就写一个故事——激动人心的故事,或者生老病死的故事,完全没有“秋天”的气息。如果题目改为“在春天”,文章也只要改这几个字。文章没有对话题“在秋天”,做最必要的再现。(2)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没有对秋天的特定的韵味做充分的艺术再现,只是一些景象的罗列,全文没有艺术形象,也没有一条感情的主线,在“表现”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五、快速构思(1)选定文体。本话题,写成散文,写成议论文都可以。写成散文,通过
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人教版高一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3)再现景色变化,表现心绪起伏。比如,“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再现气候变化,表现人情冷暖。“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甫)。
(5)再现秋实春华,表现奋斗成功。比如,英国诗人济慈在其作品《秋赋》的开头中写道:“秋天是薄雾和水果成熟的季节,是红透的太阳的亲密伙伴。”这两句诗句充份表达出这个丰收季节的心境和景象。
四、立意误区
(1)把“在秋天”仅仅作为一个时间来用一下,然后文章就写一个故事——激动人心的故事,或者生老病死的故事,完全没有“秋天”的气息。如果题目改为“在春天”,文章也只要改这几个字。文章没有对话题“在秋天”,做最必要的再现。
(2)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没有对秋天的特定的韵味做充分的艺术再现,只是一些景象的罗列,全文没有艺术形象,也没有一条感情的主线,在“表现”情感方面做得不够。
五、快速构思
(1)选定文体。本话题,写成散文,写成议论文都可以。写成散文,通过描绘秋天的景物特征,再现秋天的神韵,以崭新的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来抒发作者源自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写成议论文,则可以通过对秋天景物特征的再现,以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并将由此引发的联想与思考的过程、内容或者结果加以阐述,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比较而言,写成散文可能更容易以情动人。
(2)谋篇布局。以散文为例,我们应该考虑选用怎样的意象以构成意境。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我们在明确了立意以后,就应该围绕立意来设计文章将要展示的秋天的意境的基本色调,然后选择足以体现这一色调的一些意象。这里,可以借用一些古人的诗句,特别是诗人们所常用的一些意象。诗人写诗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抒情时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写景咏物之“景”、之“物”,是客观之“象”;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在进行散文构思时要注意运用一些常见意象,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夕阳红、芦花飞、秋叶黄、枫叶红、寒蝉鸣、高粱红、稻谷黄、秋月明、孤雁去、菊花残、松柏傲、杨柳垂”等,在一番调朱弄粉以后组接成一个艺术整体,并巧妙地利用其特征来表现自己的特定情感,做到“形散神不散”。
六、快速选材
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借鉴一些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借用它们运用的意象、写作技巧、结构方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使文章在再现事物和表现情意方面有特色;或者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以渲染气氛,同时也给文章增加一些文化气息,使它典雅一些。
(1)名家名篇
比如,欧阳修《秋声赋》、郁达夫《故都的秋》、峻青《秋色赋》、朱自清《荷塘月色》、林语堂《秋天的况味》等,从中可以感受秋天,有感而发描述秋景、秋思。
(2)经典名句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它虽略带忧伤,但是宁静、成熟、丰富,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染,希望与回忆相间。——林语堂
七、快速拟题
(1)记叙性的作文题目
忧伤的季节、秋之韵、秋之魂、秋之思绪(联想)、我爱秋色、盛秋情韵、南国之秋、爱在秋天、秋水清清、秋天里的回忆、雨落秋天、寂寞的季节、秋天的故事、情感在秋天孕育、冷落清秋节、秋蝉声声、寻找秋天、秋虫夜鸣、秋天的颂歌、秋日情怀,等等。
(2)议论性的作文题目
人生之秋、钟爱在秋天、人生如秋叶、秋思如潮、我爱秋天、忧伤在秋天、收获在秋天、破晓在秋天、难忘秋天、秋天的感悟,等等。
八、触类旁通
本话题主要是训练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熔铸艺术形象,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本文介绍的怎样利用意象抓住秋天的特征熔铸艺术形象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一些做法也适用于其他的一些比如写春景(早春、仲春、暮春)、冬景(初冬、严冬)等不同时令乃至不同时辰的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它们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抓住此时此刻的景物的特征根据表现情意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典型的意象加以再现以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艺术地再现景物的特征就成为这类文章成功的关键,要领无非是形象生动和准确鲜明。怎么做到呢?①变位与变形。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改变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②以形传神,显现意蕴。我们可以在改变事物呈现于外的“形”(当然必须在情理之中)的同时,注意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使之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③ 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我们要学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通的,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杜甫可以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河水不可能从天上流下来,但是李白可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石头不可能被音乐声震破,更不可能引来“秋雨”,但是李贺可以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里的生活情形都是诗人为了表现“自我”而艺术化了的,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的完美结合。
学生例文
秋 日 絮 语
王秋韵
当田野褪去了夏天的那一片墨绿的深沉,披上迷彩的衣裙,天空便蓝蓝的,白云便淡淡的 ,池水便绿绿的,世界便成了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秋便鼓起腮帮子拼命地摇曳那窗前的紫风铃,宣告:“我来了。”
秋,没有春的蓬勃旺盛,但是比春喜悦;没有夏的热烈奔放,但是比夏灿烂;没有冬的清净纯洁,但是比冬绚丽。
秋,从落叶开始,标志着一个生命从初生到发育到成熟渐近衰老的过程的终结。比起春天里那一波又一波嫩生生的绿浪,落叶虽然仅仅只有那一刹那,那是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是倾尽所有情感的最美好的瞬间。它们骄傲地扬着头,踩着华尔兹的节拍,轻盈地舞动着,如诗如画。是那样的坦荡,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拥抱大地;是那样的真诚,用一种最奇特的语言告别天空。然后再次回首孕育它的根,化成清新的空气和肥美的养料去亲吻去滋润来年那浅浅的的嫩芽。
落叶验证了一位哲人的话:飘落只是一个过程,正视飘落才会成熟,才会变得完整。秋,你是在落叶里寄予来年绿的希望吗?
秋,弥漫在整个田野。数不尽的秋虫在呢喃,和着叫不上名字的小鸟,没日没夜的唱着时而悠扬时而哽咽的歌,那是协奏曲还是交响乐?秋,躲进了农家院落。乡下人家的屋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鲜红鲜红的辣椒和一嘟噜一嘟噜黄灿灿的玉米;场院里还有那一垛垛的庄稼。秋,徜徉在农民的脸上。此时的农民最辛苦,最忙碌,却是最高兴的时刻,不然怎么会一天到晚喜在眉梢笑个没完?我猜想,他们的心中一定还装着来年秋的希冀呢。
一场秋雨把一切洗得水灵灵的。天空好象高远了许多。新翻的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人们的心思也开始在秋里随泥土的芳香弥漫开去,似乎要借着秋风之力升上云霄和鸟儿的翅膀齐飞,以告诉所有的人对秋的希冀。秋风连着秋雨,秋雨连着秋风,还夹杂了一点淡淡的雾,似乎秋是杯温水泡着的碧螺春,那味真奇特。
秋,需要人小心地抚摩她的脸。秋,要是个老人,肯定很慈祥;秋,要是个姑娘,肯定很温柔;秋,要是个孩子,肯定很调皮,不然,为什么总让秋风钻进人的脖颈挠人的痒痒?
感受秋,饱尝橘的酸甜,梨的香脆;体会叶的金黄,花的清香。把童稚锁在记忆里,倾听大雁飞过季节的振翅之声,告诉自己:只有经历,才能成长。我们可以在秋虫的呢喃里,在农民的笑脸上,捡拾一两个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把理想和希冀放飞在蓝天白云上,传送到生命的深处。让心情和思绪随秋进入季节乃至时空的远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