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⑵阅读导学课模式体现的基本理念①一课一得。课文涵盖所有的语文知识点,而各有突出的特点,阅读导学式教学就是将这些知识点一一分解到每篇课文,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反复训练其基本思维能力,一课一练,一课一得。②得得相连。每一课不仅要落实基本的教学内容,还应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某种方法,训练某种能力。这些知识、方法、经验要前后相连,成为一个体系。③发展智力。阅读是综合思维活动的过程。阅读中我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读、析、鉴的策略和方法上,让学生会学。④培养品德。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能力,也让学生吸取精神养料,获得人生启悟。“文以载道”,是语文课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须和培育人的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信、自强、自尊、自爱,乐观向上。⑶阅读导学课模式的操作过程第一步“导读”。教师引导学生直面文本,通过朗读、黙读、速读、细读等技能训练,把握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语感,让其体悟作品感情。又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可在读的分寸感、色彩感、立体感、变化感方面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句子、篇章,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高雅的情趣。第二步“
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三种课型操作简介,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⑵阅读导学课模式体现的基本理念
①一课一得。课文涵盖所有的语文知识点,而各有突出的特点,阅读导学式教学就是将这些知识点一一分解到每篇课文,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反复训练其基本思维能力,一课一练,一课一得。
②得得相连。每一课不仅要落实基本的教学内容,还应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某种方法,训练某种能力。这些知识、方法、经验要前后相连,成为一个体系。
③发展智力。阅读是综合思维活动的过程。阅读中我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读、析、鉴的策略和方法上,让学生会学。
④培养品德。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能力,也让学生吸取精神养料,获得人生启悟。“文以载道”,是语文课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须和培育人的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信、自强、自尊、自爱,乐观向上。
⑶阅读导学课模式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导读”。教师引导学生直面文本,通过朗读、黙读、速读、细读等技能训练,把握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语感,让其体悟作品感情。又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可在读的分寸感、色彩感、立体感、变化感方面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句子、篇章,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高雅的情趣。
第二步“导研”。 教师将根据整体分解后的知识点通过导研的活动教给学生,这一步是体现理念和培养意图的关键环节。知识导研涉及到学科的知识、策略和方法,突出在某一个点上。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采用:变序处理法、重点处理法、采点处理法、比较处理法等不同的招式,为能力的发展作好铺垫。
第三步“导总”。引导学生形成规律性或原则性的认识。总结知识和技能,强调有关的要领和原则。这就是“一得”。对学生表现好的方面给以肯定,对表现欠佳的给以激励,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另外,还可对作者的情况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了解其生平、作品、思想、文学主张等,激发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步“导练”。引导学生实践,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网络,获得操作经验。这就是“消化”。训练的载体可以选取本课的内容,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五步“导拓”。引导学生发散,把课内学习的技能拓展到课外学习中去。这是“深化”。“导拓”是课外迁移训练,即把课内学习的技能运用到课外学习中去。拓展阅读领域,首先是拓展对作家作品的阅读,理性地把握作家的特点。其次是将该作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比,进行比较研读,形成对一个时代作家作品的认识。最后再将该作家与不同时代的类似作家作比较,形成对一类作家不同时代特色的把握。还可将读本和课本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当然,语文与生活是不可分的。拓展的领域也可以从作品扩展到生活,从文字扩展到现实,让语文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案例:读,就要读出智慧
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教师是这样安排的:
引入:用荔枝图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把握标题内涵,区别文体特征。
导读: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一般是边读边概括,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把握每一个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性状。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正音,解词,析句,归纳出每段所写的内容。
导研:提出疑问,文章的2—5段,可否与6—10段交换;文章的2—10段,可否与11—13段交换;文章的11—13段,可否相互交换位置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解答问题中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
导总:在工作中,合理的编程有利于提高效率;在研究中,恰当的编程就有利于得到科学的结论;在科技文的写作中,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观察顺序等,“顺序的编排”是一种策略,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能反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根据这篇课文顺序安排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必须遵循的规律呢?明确:1.顺序要服务于说明的目的。(先主后次)2.顺序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由表及里)3.顺序要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从实到虚)4.为了将事物说清楚,顺序可以不止选择一种。5.顺序的选用要便于准确、清楚的说明。(果肉—贮藏)
导练:运用研习的结论,研习说明句的排序(生活中的),说明物体的顺序(学习用具)。
导拓:漫画介绍(顺序原则的运用),高考排序题(2007年辽宁卷)
案例反思:阅读导学课不仅研究文章的语言,还要学习写作的智慧。这个教学案例瞄准了综合能力形成的关键点——顺序,让学生习得策略、方法,在对科学的崇敬中产生对智慧的渴求。
案例:导,可以深华于一点
生:白居易与琵琶女,一个是官员,一个是民间艺人,怎么会“同是天涯沦落人”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挑战性,谁解其中味?
生:白居易为“兼济”天下而遭排挤,被贬官,由朝廷谏官贬至江州司马闲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当初是京城红歌女,纨绔子弟心中的偶像,如今落到“江口守空船”的下场,也属天涯沦落人。白居易才有“同是”之感。(掌声)
师:有一些掌声,说明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好,请举手的同学谈一谈。
生:古代或者是现在,官员或升迁或贬谪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白居易一遭贬就痛苦不堪,这是古代很多当官的文人的共性,文人很经不起挫折,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就放大痛苦。有俸禄可享的官员与少也苦老也苦的歌女岂能是共同的命运?(掌声比刚才热烈)
生:他们是心境相同。 (几个声音)
生:生活处境相距那么大,心境怎能相同?(几个声音)(赞成者纷纷站起来)
生: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
生: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失意感。
生:他们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或官场失意或情场失意,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生: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高明的演奏艺术家沦为商人妇,锐意改革的志士被贬闲职;他们都受到过情感的冷落:商人冷落琵琶女,皇帝冷落白居易。
师:说得好。其实,情感的共鸣是不求身份的相同和地位的平等的。你们听过《二泉映月》和《梁祝》吗?听得懂吗?好好地思考一番就能明白这里的实质。
师: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这恰恰是白居易人生经历的写照和心灵的再现。白居易听出了弦外之音,也算是琵琶女遇上了知音。这音乐缩短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的心灵靠得很近很近,诗人认为这乐曲是为自己而奏的,听“凄凄”的琵琶乐,想“不得志”的人生,泪流满面,打湿青衫,这是来自诗人心灵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案例反思:这是一个导研的片断,研中有练,不应该机械地使用模式,模式只是一个操作框架,应该把学生的整合思维作为核心。
案例:语文学习,可以这样有趣
一天早读课,班主任找到了教语文的李老师悄悄说:“你昨天给学生讲了什么有趣的内容吗?昨晚值周老师巡夜时,他们还在讨论语文呢。”李老师意识到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影响了学生的休息,以及班集体的管理,无论如何都不该小视。下自习后,他把该寝室的同学叫到了教室外询问。学生边笑边告诉他:“昨天晚上,我们对上课学习的人物性格分析法进行了引申,大家越说越搞笑,就特别兴奋,忍不住大声地说起来。”李老师先批评他们不守纪律,可还是忍不住要问一下他们谈笑的是什么。学生告诉他:“先还是说的葛朗台的守财奴性格和阿Q精神。”“后面就说的人的长相和名字了。”“我们说到王勇的一个表哥,那次来我们寝室一趟,大家就丢了东西,大家觉得他的长相就特贼。”“是吗”李老师看王勇。“是的。”王勇回答,“头发贼光,西装贼挺,皮鞋贼亮,往脸上一看,贼眉贼眼。”“哈哈哈……”“他本来就是贼,所有的亲戚都讨厌他。从外貌看就不像好人。”“那你该帮助他才是。”“我是想帮,可人家不听啊。”“还有什么好笑的吗?”………“通过昨晚的讨论,你们有什么感悟吗?”“有,晚上不能再闹了。”“哈哈哈…”“我不是说这个,这个当然很重要,我是说语文方面。”学生纷纷争着说:“有,我觉得读文学作品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呢。”“就是,我觉得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不就是我们认识一个人的方法吗。”一个学生夸张地开玩笑:“我现在才真正地感觉到了语文的伟大和可爱,啊,爱你语文!爱你李老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