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 正文

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29

概要:同样还是这些知识,还是这些答案,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提问——“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或者说,“屏”作为一种物什它的根本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说“屏”》所讲“屏”的知识作概括归纳。从空间设置位置上看有室内室外两种情况,室内之屏称之为“屏风”,室外之屏称之为“照壁”或“影壁”。(原文笼统说“屏”又称之为“屏风”是不准确的。)从实用价值上看,无论室内室外,“屏”都具有障、蔽、隔的作用,有挡风的作用,有装饰的作用。从材质上看,室外之“屏”多为砖石砌成,虽有木质的,但比较少见;室内之“屏”有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从形状上看,室外之“屏”就是一堵墙,室内之“屏”似“活动门板”。所以,把以上内容再进行总结归纳:“屏”之为“屏”有室内室外之别。室外之“屏”,是与院门相对以砖石垒砌而成的一堵墙,它既有障、蔽、隔的作用,又有装饰功效。室内之“屏”,是呈立板状竹、木之物,并饰以金、银、石等,置于室内起障、蔽、隔的作用,亦有装饰功效。空间位置、形状、材质、功用这些方面的综合归纳是“屏”之为“屏”的根本点。如此回答需要将文本所介绍的有关信息按照“屏”之为用的基本特

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同样还是这些知识,还是这些答案,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提问——“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或者说,“屏”作为一种物什它的根本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说“屏”》所讲“屏”的知识作概括归纳。
从空间设置位置上看有室内室外两种情况,室内之屏称之为“屏风”,室外之屏称之为“照壁”或“影壁”。(原文笼统说“屏”又称之为“屏风”是不准确的。)
从实用价值上看,无论室内室外,“屏”都具有障、蔽、隔的作用,有挡风的作用,有装饰的作用。
从材质上看,室外之“屏”多为砖石砌成,虽有木质的,但比较少见;室内之“屏”有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
从形状上看,室外之“屏”就是一堵墙,室内之“屏”似“活动门板”。
所以,把以上内容再进行总结归纳:“屏”之为“屏”有室内室外之别。室外之“屏”,是与院门相对以砖石垒砌而成的一堵墙,它既有障、蔽、隔的作用,又有装饰功效。室内之“屏”,是呈立板状竹、木之物,并饰以金、银、石等,置于室内起障、蔽、隔的作用,亦有装饰功效。空间位置、形状、材质、功用这些方面的综合归纳是“屏”之为“屏”的根本点。如此回答需要将文本所介绍的有关信息按照“屏”之为用的基本特点重新分类总结,而不是“循章摘句”所能梳理清楚的。同时,这种归纳也理清了“屏”的说明方法。
以上分别以《幽径悲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屏”》三个文本说明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之“教错的”、“教无用的”、“教学生会的”,这样的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无物”。“教无物”怎能会有效呢?
三、语文教学“教有物”境界之展示
写到这里,也许读者早就想问什么样的教才是“教对的”、“教有用的”、“学生自学不会的”呢?特别是面对一个文本从解读“是什么”→“怎样写”→“怎样悟”→“怎样用”,逐层递进把这三个问题都体现出来呢?
让我以《安恩和奶牛》一文为例解释这种教学境界。
《安恩和奶牛》是篇小说。作者是丹麦人约翰尼斯•延森,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文被选作江苏省初中教材。小说大意是这样的:安恩老婆婆精心饲养了一头奶牛,它是村子里唯一的牛。安恩老婆婆看到奶牛有孤独感,为了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她把牛牵到了牲口交易市场。买牛人纷纷看、摸奶牛,出高价购买。但安恩老婆婆坚决不卖,双方发生矛盾。最后,她在买牛人的责备声中,狼狈地离开了市场。怎样将这篇课文呢?
1、脱离人物性格研究窠臼,揭露作品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
对作品基本主旨“是什么”的判定,我与中学老师有着尖锐的对立。
美国一位哲学家曾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一个人既是完全善良的,同时又对无辜的人造成伤害?”(《大问题》,<美>罗伯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64页)当然,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是,我们并不是仅仅肯定这一可能性,而是要思考这种矛盾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它。我想,这是哲学家把它当作“大问题”提出来的目的之所在,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安恩和奶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它从某种特定的角度回答了这个“大问题”——某个“完全善良”的人如何对“无辜”的人构成了伤害,甚至还可看到这种伤害的关联反应,即包括它自己。它具有强烈的寓言性。法国某哲学家这样提醒我们——“理解一段文本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而是去揭露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理解与诠释》,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24页)这位哲学家的话明显地是在告诉人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要停止在表面的固化的一种意义。因此,我反对中学语文老师总是这样说,通过对安恩老婆婆牵牛去市场让其与“同类聚聚”、“散散心”的经过,“展现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包含作者的敬重之情”。(《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48-50页)我所关心的是一个“完全善良”的人从“完全善良”的意图出发做事情照样存在着伤害“无辜”的人的“可能性”。只有认清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原因,提高人们行动的自觉性,才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减少这种“可能性”。所以,仅仅理解到有“仁爱之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这篇作品中认清在生存实践中有智慧地做“仁爱”之事是多么的重要,人们真正缺乏的是从心底明白应该做什么及怎么样做得更好一些。
2、我的解读根据——哲学中的因果思维与联系思维。
第一步,疏理文本中事情的结果。
阅读作品是从开头走向结尾。但是,掩卷沉思却未必是从开头走向结尾。《安恩和奶牛》的解读,我们需要从结局回溯。
我们首先要看奶牛在这次市场“散散心”的过程到底有什么遭遇,它的“心情”如何。
面对市场上“嘈杂喧嚣”的情景,它“依偎”在老婆婆的身旁,“头蹭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它被买牛人用“挑剔的眼光”打量过来打量过去,甚至还有“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打它的角,用“肥硕的手”摸它的皮毛。
很显然,奶牛受到了种种骚扰。在事实上,它已成为市场上人们眼中的商品牛,尽管它的主人本意并不是来卖它。它若是和安恩老婆婆走在乡间小道上,怎会受到屠夫藤杖的敲打呢?
其次,我们要分析的对象是市场上的买牛人。
一般的买牛人,包括那位屠夫,他们听到安恩老婆婆说“不卖”时尽管走了,但他们还是受到了一次事实上的耍弄。特别是那位遭到拒绝又折回来的买牛人,出了大价钱还是被拒绝,他愤怒了。他一连发出了五个责问——它是已经卖了不成?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是你自己的奶牛吗?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开心吗?特别是第五个问题,已经是从道德的角度对安恩老婆婆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这说明买牛人感到自己受到了耍弄。市场上这头令人心怡的奶牛不是卖的!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是被愚弄了。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安恩老婆婆自己得到了什么。
开始,她还有点儿悠然自得。但到后来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责备时,她“气愤地说不出话来,神色有些慌乱”。甚至用“恳求的眼神”望着责备她的买牛人,请人家原谅。我们从她最后对买牛人的解释话语中,可以看出她的不安与窘迫。她连声道歉,话语短促,急切想离开这是非之地,一副十足的狼狈相。
总之,奶牛不惬意,买牛人不惬意,安恩不惬意。
第二步,就结果向原因回溯。
那么,当我们疏理完文本中事情的结局后,我们就要运用因果关系思维去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个尴尬的结果呢?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安恩老婆婆没有想到的。这是解读的第二步骤,就事之结果“向条件的一种回溯”。
从哲学上讲,对事情结果原因的寻求,就是对作为原因之载体的实际事实的寻求。造成上述结局的原因,其载体就是安恩老婆婆为了解决奶牛的孤独,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把牛牵错了地方——去了市场。任何事物的运作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人们在运作过程中都遵守一种必要的秩序。牲口交易市场是交易牛的地方,不是遛牛的地方。某出版社出版的《安恩和奶牛》辅导文章中说:“安恩富有同情心,善待动物,她认为自己唯一的奶牛孤单,无奈之下想出这个办法(这也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是一位农家老奶奶的智慧,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重要的是理解故事的主旨和人物的性格,没有必要纠缠在‘奶牛是否需要上集市’,‘安恩的思考是否合理’这些枝节问题上。”这是近乎荒唐的辅导。人们把小问题看成大问题,把大问题看成小问题,解读思维颠倒了。
安恩老婆婆绝不是一个智慧的农村老奶奶,作品不是歌颂赞美这位老奶奶,而是委婉地批评像她这样“完全善良”的人为何做出那样伤害“无辜”的人的尴尬事。前边我说过,这是一则令人深省的寓言,具有强烈的反讽像征意味。安恩老婆婆直到在买牛人谴责声中离开集贸市场时,也没有明白错在什么地方。她自我辩解说——“这头奶牛太孤单了……把它牵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样想的。我的打算没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从课堂讲读到各种杂志发表的各种文章看,人们普遍忽略了人物篇未这段自白,作者借文中人物之口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对别人也没有“什么恶意”,但事情的结果却是一团糟。这是本篇作品最本质的问题,是最需要探究的。
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就是“不是来做生意”却把牛牵到了牲口交易市场。
安恩老婆婆先前的“打算”和“行动”,即为牛“散散心”而和奶牛来到市场,成为后边种种事情的规定,它们都是前者的相继。在前前后后的种种关联中,安恩老婆婆首先违背了人们关于牲口交易市场共同约定的秩序。只有当一个有机体与它存在的空间处于一个和谐的秩序之中时,两者才会相安无事。《管子•心术》篇有云“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说的就是不要固执已意,要顺应客观事物的规律。但是,她没有“法物”——以市场规则为自己行动之法。事情发生的空间场所——牲口交易市场——具有特定的规定性,它否定了安恩的所作所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阅读教学要教学生诗意地生存——学会思想
《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相关文章
  1. 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
  2. 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教有物: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