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482

概要: 四、专题知识扩展4.1语法结构语言表达中产生病句与语法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一部分病句是属于逻辑错误之外,大多数病句都是语法结构上有毛病。所以要分析病句,就要先了解语法结构。语法结构主要涉及词组和句子。一、词的组合与词组词与词组合,或更准确地说是词类与词类组合,就构成词组。一般说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词组结构。“词组”与“词”实际上是同质不同量的关系:从聚合看,可以相互替换的词组与词是相同的,因为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从组合看,词组与词就不同,因为具有不同的成分数量。例如“看小说”中的“小说”可以用“武侠小说”替换,如“看武侠小说”,“看”可以用“经常看”替换,如“经常看小说”。替换前的成分是词,替换后的成分就是词组。可见词“小说”与词组“武侠小说”,词“看”与词组“经常看”,它们的聚合关系相同,都可占据相同位置而不改变与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但它们的组合关系却不同,“经常看”和“武侠小说”,都包含了两个词,就有了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因而不是词而是词组。两个词构成的词组称为“简单词组”,也就是只有一种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简单词组只有一种关系,但是简单词组的组成关系类型却并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 语法结构
语言表达中产生病句与语法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一部分病句是属于逻辑错误之外,大多数病句都是语法结构上有毛病。所以要分析病句,就要先了解语法结构。语法结构主要涉及词组和句子。
一、词的组合与词组
词与词组合,或更准确地说是词类与词类组合,就构成词组。一般说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词组结构。“词组”与“词”实际上是同质不同量的关系:从聚合看,可以相互替换的词组与词是相同的,因为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从组合看,词组与词就不同,因为具有不同的成分数量。例如“看小说”中的“小说”可以用“武侠小说”替换,如“看武侠小说”,“看”可以用“经常看”替换,如“经常看小说”。替换前的成分是词,替换后的成分就是词组。可见词“小说”与词组“武侠小说”,词“看”与词组“经常看”,它们的聚合关系相同,都可占据相同位置而不改变与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但它们的组合关系却不同,“经常看”和“武侠小说”,都包含了两个词,就有了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因而不是词而是词组。
两个词构成的词组称为“简单词组”,也就是只有一种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简单词组只有一种关系,但是简单词组的组成关系类型却并不单一。比如“吃”是词,“饭”是词,所以“吃饭”是词组;又如“吃”是词,“的”是词,所以“吃的”也是词组。但“吃饭”是实词加实词(动词+名词)的词组,“吃的”是实词加虚词(动词+助词)的词组。汉语中前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是基本的词组,包括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定中偏正词组、状中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后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是特殊的词组,主要包括介词词组、的字词组、数量词组等。
多于两个词构成的词组就是“复杂词组”,也就是内部有不止一种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表面上看,复杂词组是多个词成线性排列的,例如“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共有五个词,受发音时间和发音器官限制,说话时是说完一个词再说一个词。但实际上复杂词组中成分与成分的关系,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与紧接着的下一个词相互组合的。比如上面的这个语言片段,首先是“北京大学”与“有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主谓词组,因此“有”并不是先与“北京大学”组合,而是先与“许多外国学生”组合,即谓语是“有”与宾语“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动宾词组;同样宾语“许多外国学生”又是“许多”与“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定中偏正词组,“外国学生”还是定中偏正词组。换句话说,这个复杂的词组包含“主谓(动宾[定中{定中}])”四种结构关系。所有的复杂词组都具有这样多层次的构造关系。
二、说出来的话就是句子
汉语的词组具有了表达功能,即说出来,就成了句子。句子与词组比较,有相同的一面,即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关系;但句子与词组又有不同的一面,即增加了句调的形式和语气的意义,是实际运用的语言工具。因此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
既然句子的内部结构与词组(特别是主谓词组)一样,那么句子的结构形式就相当于某种词组,如句子“她考上大学了”是主谓词组的结构,句子“考上大学了”是动宾词组的结构。但句子的外部作用又与词组(包括主谓词组)不一样,而是多了表达功能,如“她考上大学了。”是陈述一件事;“她考上大学了(吗)?”是提出一个疑问;“大学她考上了。”就是“她考上大学了”这个主谓词组中宾语移至句首改变话题而形成的句子。
4.2 病句和判断病句
一个句子有毛病,往往是说它不合语法。其实语法并不是专家或别的什么人定下来的,而是全社会的人约定俗成的语感。把这种全社会认可的语感抽象出来,就是语法。
一、语感与语法
人们平常说话往往脱口而出,即使在某些特殊场合需要字斟句酌,也往往主要是在考虑表达的内容和挑选恰当的词语,一般都不会在说话以前先注意说出的话是否合乎某种规则。那么是不是只要知道了词语的发音和意思就可以说出一句句的话呢?当然不是这样。就像下棋时棋子的走法可以千变万化,但还必须有一定的行棋规则一样,人们说话的时候也必须遵守一些公认的结构规则。语言中这种组词造句的规则,就是语法。
可能有人会说,我从来不知道也没学过语法规则,怎么也能说出正确的话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从本质上看是说本族语的人头脑中的一种共同语感,即强制性地要求说本族语的人都按照某种标准去说话:你如果不这样说,别人就不能接受;别人如果不这样说,你也会马上感到别扭。语法规则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语法规则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既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也不是发个通告就可以改变的。当然语法规则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就不完全一样。但这种改变也必须在社会交际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终也要以全社会共同接受为前提,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大多数人接受了的说法,才能在语言中固定下来,才成为语法。
语言中正确的语句格式就是符合说汉语的人的语感的语句格式,不正确的语句格式就是不符合说汉语的人的语感的语句格式,后者也就是“病句”。虽然病句是根据语感确定的,但某个人的个体感性认识毕竟是不可靠的。所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合语法,是不是病句,也需要了解已经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语法知识,要知道违反了什么样的规则的句子才是病句。教科书中介绍了“类比”和“紧缩”两种检查语法错误的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时候,也需要跟相关的语法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但可以增进对于语法的理解,而且能把死的语法知识变成活的语法知识。
二、“类比”和“紧缩”
语句中的错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发现;隐蔽的错误一下子不一定看得出来,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发现毛病在什么地方。“类比”和“紧缩”就是判断病句的两种主要方法。
“类比”就是仿造原格式另造一些词组或句子。运用类比法最主要是要注意仿造句子应力求跟原句格式相当。这包括三方面:一是词类相当。例如要判断“不愉快的一件事”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可以用类比法仿造三个句子:“*不干净的一件衣服”,“*不结实的一辆自行车”,“*不正确的一种看法”,原句中“愉快”是形容词,“事”是名词,在仿造的句子里,“干净、结实、正确”是形容词,“衣服、车、看法”是名词。二是保持原句结构。“不愉快的一件事”是一个偏正结构,“不愉快”修饰“一件事”;仿造的三句也是偏正结构,结构关系和层次都和原句一样。三是原句里重要的虚词要保留下来。例如“不愉快的一件事”里的“不”和“的”,在仿造的句子里都没变动。这三个标准都满足后,可以看出后三句显然不能说,可见“不愉快的一件事”这个格式也是有毛病的,正确的说法应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紧缩”就是芟除比较复杂的句子里繁密的枝叶,显示出句子的主干和脉络。虽然紧缩法是保留句子的主干,但是有的时候如果要保存句子的原意以便于理解,或保存句子的相关的重要成分以便于观察,就要运用到扩大化的紧缩法,即在保留句子主干的同时,保留句子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成分。比如“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这句话中,由于否定副词“不”对于理解句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紧缩时最好不要把它也去掉,如果紧缩成“我——怀疑——”则与原句的意义就不符了。运用紧缩法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比如“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原来是一个主谓结构,紧缩成“我——不怀疑——他们有决心”也是一个主谓结构,而且其中谓语部分(包括宾语)跟原句谓语基本结构也一致,如果紧缩成“我——不怀疑——他们”则与原句谓语部分(主要是宾语)的基本结构不一致了。二是可以在删节处适当填补词语。有时把句子的某一部分删去之后,全句的意义就显得不连贯了,为此就可以在删节的地方填补上一些词语。比如上面一句紧缩成“我们——不怀疑——他们有决心”后,为了使全句显得自然,可以在“决心”之前补入“这种”或“这样的”,仍保持原句的意义和结构不变。
“类比”和“紧缩”是检查病句的两种有效方法,有时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碰到一个长句子,先用紧缩法把基本结构找出来,如果对于这个紧缩以后的格式是否正确不能判断,就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例如本课“小试身手”第三题中的第3句,就要先用扩大化的紧缩法找出句子的基本结构:“他把……决定不……交代清楚就……”。然后再用类比法检验这个格式是否正确。可以发现:否定词“不”只能放在“把”字前边,不能放在主要动词前边。换句话说,“把”句里的主要动词不能用否定形式。可见类比法不但能帮助鉴定句子的正误,如果善于运用,还能由此发现一些语法规律。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四两拨千斤”——虚词》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