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521

概要:成语的修辞功用同成语的表意特征有关,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成语的整体意义同字面意义往往不一致,使人产生联想,因而运用起来容易收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言简意赅的效果。用这个特征、这种效果去检验是不是成语有一定作用。但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成语的来源和功用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化。单纯从表意特征方面划分成语,就会把一些其他类型的固定短语划入成语,又会把人们心目中的许多成语排斥在成语以外。刘叔新在他的长文《固定语及其类别》中说:“成语的重要特征,凭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固定语区别开来的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南开大学《语言研究论丛•第二辑》)首先,我们基本同意刘文的看法;其次,我们对“凭之”就可以解决划界问题,而且是“易于断明”的说法有疑问。如,将“穿小鞋”、“摸门钉”、“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竹筒倒豆子”等我们认为是惯用语的(最后一个是歇后语),都划入成语,就似欠妥当。惯用语、歇后语差不多都具有意义的双层性特点,如“扣帽子”、“吃大锅饭”,及“千里送鹅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成语的修辞功用同成语的表意特征有关,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成语的整体意义同字面意义往往不一致,使人产生联想,因而运用起来容易收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言简意赅的效果。用这个特征、这种效果去检验是不是成语有一定作用。但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成语的来源和功用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化。单纯从表意特征方面划分成语,就会把一些其他类型的固定短语划入成语,又会把人们心目中的许多成语排斥在成语以外。刘叔新在他的长文《固定语及其类别》中说:“成语的重要特征,凭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固定语区别开来的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南开大学《语言研究论丛•第二辑》)首先,我们基本同意刘文的看法;其次,我们对“凭之”就可以解决划界问题,而且是“易于断明”的说法有疑问。如,将“穿小鞋”、“摸门钉”、“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竹筒倒豆子”等我们认为是惯用语的(最后一个是歇后语),都划入成语,就似欠妥当。惯用语、歇后语差不多都具有意义的双层性特点,如“扣帽子”、“吃大锅饭”,及“千里送鹅毛”等,都算作成语,恐怕不行。有的文章还把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慌里慌张”、“慌慌张张”、“糊里糊涂”、“糊糊涂涂”等等,也看作了成语。作者说:“成语既常用作一句完整话的形容部分,而这种重叠式的形容词,在句中的作用正复相同;况在讲话时为了加重语气,也常常使用它,所以把它列在成语组织类型之一。”重叠式只是词的形态变化的一种手段,词的形态变化并不改变“词”的性质。再说,有重叠特征的词很多,不独形容词,岂不都成了既是词又是短语的一身二任的东西?这种用词的法式,只是结果有的构成了四字格(或说四个音节)罢了,同成语可说是毫无瓜葛。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没此特征的是否就不是成语了呢?刘文就据此排除了一些成语:“从容不迫、等量齐观、不胜枚举、一语中的、一如既往、饱经风霜”。把这些归入惯用语,怕是不合适的。其中有的成语不见得没有“双层性”,如“饱经风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形容经过很多艰苦困难”,比喻义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成语,诸如“口诛笔伐”、“国泰民安”、“发奸擿伏”、“穷凶极恶”、“过犹不及”等,从来或经常使用着它们的字面意义,同时又具有经久习用、言简意赅等特征,很少有人怀疑它们的成语身份。语言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判断语言现象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标准从单一角度去衡量,往往需要综合的多角度的去识别、对待。所以,成语意义的双层性及其修辞功能,也只是判定、考虑时的一个重要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第三,成语应是定型的。
成语的“成”,还应具有“已成之型”的含义。这“型”,主要指音节数目及其次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语的外在形式是四音节的。现代出版的成语工具书,多数都不收录双音节的语词,说明他们不承认“二字成语”;但也有少部分辞书是收录的,如1937年出版的《实用国文成语词典》就收有不少“二字式成语”(“三省”、“矛盾”等),辽宁袁林、沈同衡所编的《成语典故》,收有“阿斗”、“寸心”、“知音”、“梁孟”等三十多个二字条目,台湾出版的《成语源》(1981年,陈国弘)也收有“肄业”、“祸水”、“舌耕”、“中叶”、“祭酒”等二字条目,说明他们是“二字成语”的赞成者。有的著作还把“闭门羹、想当然、二百五、放大炮、钻空子、口头禅、露马脚、灌米汤、泼冷水”等看作“三字成语”。其实这些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俚俗——口语色彩浓,在结构上又是非对称的。因此,同文言味浓烈的成语是较易断开的,可以将它们划归到惯用语里去,排除在成语之外。过去讲“定型”,主要强调成语的部分、格式不能变动,大致是对的;我们这里说的“定型”,主要是讲成语的外在形式——字数上的有定:四字。由于是从外在形式(字数)上考虑的,判定起来,比较方便而有效。
●李行健(前言,《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长春出版社,2001年。有删节)
我们认为,惯用语的特点有三个。一,它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必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二,它的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表。三,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我们认为,综合地使用这三条标准,可以将惯用语同其他固定语区别开来。
意义的双层性是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一个特点(谚语语义的双层性较差),正因为它们具有这种双层性以及其他特征,才有必要将它们同一般固定语区别开来分别进行深入地分类研究,使我们对固定语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精密,也才更便于人们对固定语的使用和规范。由于上述“四语”的语义内涵和表现方法不同,又使得“四语”之间显现出各自的特点。人们也正好根据这些特点分别认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比如谚语和歇后语,它们的意义基本是表述性的,而惯用语却是描绘性的,因而前者具有表述语义的完整性,而后者却没有。成语则兼具两者的特点,语义内容既有表述性的,也有描绘性的。如再从它们包含的具体内容看,谚语和歇后语不一样,而它们同成语和惯用语也不一样。谚语是人们积累的经验知识的结晶,而惯用语和歇后语多是对某种现象的形象描绘,但它们的表现手段又各不相同。
我们用语义的双层性标准将惯用语同一般固定语区别开来,也就是从广义的惯用语中区分出狭义的惯用语。就惯用语语义结构的特点和表层与深层语义的关系观察,不同的惯用语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将惯用语的双层语义关系粗分为三种:
1.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都在语言中被分别使用,如“打预防针”。在流行病多发期,易感人群都往往要打针预防,这是它的字面常用语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常把它去比喻让人防止坏的风气和思想意识的浸染而采取的措施,常用“打预防针”来描述这种行为。
2.字面语义一般不用,深层次语义几乎成了基本语义。如“吃独食”、“抓辫子”、“打棍子”,在一般语境里,大概不会有人去使用它们的字面语义,而是用它们的比喻义,指个人独占好处、专找人家的问题以及故意整人等语义。字面语义虽然不用,但毕竟它还存在,如果没有字面语义,或字面语义已丧失,也就不具备语义的双层性了。这时人们就可能认为它们不是惯用语。
3.字面语义和深层次语义固定性不够牢固,如“白开水”、“寄生虫”、“财神爷”。它们双层性语义之间联系的固定性程度不同。“白开水”有时用以喻指某些发言、文章等没有真知灼见,缺乏有分量的内容,如同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这种比喻义往往具有临时性,所以它所喻指的范围也就很宽泛,凡是内容平淡的东西都可以用。“寄生虫”喻指依靠别人生存,自己不劳动也无能力的事物,语义双层性之间固定性显然比“白开水”强。“财神爷”喻指能支配钱财并能给人带来好处的人,虽然它可以指有钱财的人,也可以指管钱物的人,但能支配钱财给人好处却是共同的。它的语义双层性之间的固定性又比“寄生虫”强一些。如果我们把“白开水”按有的学者的看法收入惯用语词典,那势必要使惯用语大增,凡有临时比喻性用法的固定语都可以看作惯用语,其结果就是无所谓惯用语了。因此,凡是由临时构成或带有临时性的双层语义关系,都不是惯用语。“财神爷”因为双层语义关系比较固定,所指的客观对象也较明确,自然应将它看作惯用语收入词典。需要讨论的是“寄生虫”,有学者认为它是“惯用语”,收入其所编的惯用语词典中,而不少学者却不承认它是惯用语。我们认为它是否是惯用语,关键在于它的语义双层性相互联系的固定性如何。显然,现在它处于一种过渡性阶段。如果从宽一点,可以将其作为条目收入词典,从严一点可以不收入。对这种具有两面性的过渡性固定语,考虑到读者使用词典的实用性,不妨从宽较好。
●温端政(前言,《中国歇后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到底什么是歇后语?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权威性辞书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大词典》为代表,说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歇后语”条)“对于某一现成语句,省却其后面部分词语,只用前一部分来表示被省却词语的意思”。(《汉语大词典》“歇后语”条)另一种叫做“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歇后语”条)“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比喻语,后文是解释语,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泥菩萨过江’,以示‘自身难保’;也可前后文并列,采用双关的办法。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汉语大词典》“歇后语”条)另一类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悉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省去后文,以前文示义。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辞海》“歇后语”条)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现代汉语词典》“歇后语”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