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521

概要:现在我们所说的歇后语,是指《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歇后语,亦即《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所解释的第二种歇后语。这种歇后语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这一点大家都同意,没有分歧。至于前后两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是比喻语和解释语的关系,还是像谜面和谜底的关系,或者其他关系,是不是“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可以隐去后文”,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样了,而这正是关系到歇后语性质的两个关键性问题。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大致上有以下四种看法:一、前一部分是“起语”,后一部分是“目的语”;二、前一部分是“提示语”,后一部分是“目的语”;三、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解说”或“比喻”;四、前一部分是“譬”(或“比喻”),后一部分是“解”(或“说明”)。第四种看法,是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提出来的,影响最大。《汉语大词典》“歇后语”条说歇后语“前文是比喻语,后文是解释语”就是这种说法的继承。大量的语言事实,包括本书所列举的使用歇后语的书证和用例,证明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既不是“比喻——解释”的关系,也不是“谜面——谜底”的关系,而是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现在我们所说的歇后语,是指《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歇后语,亦即《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所解释的第二种歇后语。这种歇后语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这一点大家都同意,没有分歧。至于前后两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是比喻语和解释语的关系,还是像谜面和谜底的关系,或者其他关系,是不是“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可以隐去后文”,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样了,而这正是关系到歇后语性质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大致上有以下四种看法:一、前一部分是“起语”,后一部分是“目的语”;二、前一部分是“提示语”,后一部分是“目的语”;三、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解说”或“比喻”;四、前一部分是“譬”(或“比喻”),后一部分是“解”(或“说明”)。第四种看法,是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提出来的,影响最大。《汉语大词典》“歇后语”条说歇后语“前文是比喻语,后文是解释语”就是这种说法的继承。
大量的语言事实,包括本书所列举的使用歇后语的书证和用例,证明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既不是“比喻——解释”的关系,也不是“谜面——谜底”的关系,而是“引子——注释”的关系,歇后语其实并不“歇后”也不能都“歇后”。“引注”关系是歇后语内部关系的基本特征,歇后语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俗语”。
●温端政(《谚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有删节)
对于谚语的性质,历来就有许多说法,诸如:“俚语曰谚。”(《尚书•无逸》某氏传),“谚,俗语也。”(《礼记•大学》释文),“谚,俗言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谚,传也。”(《广雅•释诂》),“谚,俗所传言也。”(《汉书•五行志》),“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这些解释,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谚语的性质。所谓“俚语曰谚”、“谚,俗语也”、“谚,俗言也”,说明谚语是流行在民间的通俗语句;所谓“谚,传也”、“谚,俗所传言也”,说明谚语是一种口耳相授的传世常言;所谓“谚,直言也”,则是从表达的角度来解释谚语的,“直言”就是“经言”,“经言”就是“捷言”,说明谚语是一种明快、简练的语言形式。可见,古人所说的谚语,是指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行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形式。
近世以来,随着谚语的收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谚语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给谚语下了新的定义。多数论著认为谚语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谚语,包括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一切俚谚俗语。
可见,广义的谚语和俗语是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为人民群众所创造、所使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语句简单凝练,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三是流传在群众的口头上,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这三个特点,使谚语既同歌谣区别开来,又同成语(这里主要指来自书面语的成语)、格言区别开来。
关于狭义谚语,郭绍虞先生在《谚语的研究》里下过这样的定义:谚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后来许多论著沿用这个说法。近年来,大家对狭义谚语的性质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有的说,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有的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中的现成话;有的说,凡是为增强语言效果而把屡试不爽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用以喻事明理并在用词上较为定型的直语常言,就叫做谚语。这些说法,各有侧重之点,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强调谚语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以传授经验为目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像“老实常在,狡猾常败”、“只手难遮天上月”、“山高不能压太阳”以及“庄稼要好,犁深肥饱”、“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告”等,都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人民群众运用谚语这种形式总结了实践经验,同时又通过谚语来传授这种经验。
总结以便传授经验,是谚语的一个主要性能,但并不是它唯一的性能。谚语还有一个性能,就是传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一种判断,如“众人是圣人”、“同行是冤家”、“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也可以是一种比较或选择,如“巧言不如直道,能说不如能行”、“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有的是赞扬或歌颂,如“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人中有张飞,马中有乌骓”、“七十二行,种田为王”、“天大地大,农夫为大”;有的是嘲讽或揭露,如“财主门前孝子多”、“玉皇拜财神,有钱大三级”、“地主属蝇子,见缝就下蛆”,等等。当然,认识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离不开人的实践,但是,也有一些谚语所反映的认识是和实践相脱离的,如“天算不由人算”、“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爸卖葱娃卖蒜”、“女子属羊守空房”等,还有一些是反动统治阶级强加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郎”、“想富想贵不想贫,听天由命不由人”等。
不论是经验也好,还是认识也好,都属于知识的范畴。《现代汉语词典》“知识”条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把知识性看作是狭义谚语在内容上的根本特征。换句话说,如果广义的谚语相当于俗语,那么,从根本上说,狭义的谚语便可以看成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我们一般所说的谚语,就是指的这种狭义的谚语。

 

追忆

上一页  [1] [2] [3]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