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521

概要: 二、熟语的特点熟语的总体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所谓“结构的固定性”是说熟语的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大多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变。一般说来,熟语不能颠倒原有成分:如“朝思暮想”不能说成“暮想朝思”,“乱七八糟”不能说成“乱八七糟”。熟语中一般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远见卓识”不能加连词说成“远见和卓识”,“世外桃源”不能加助词说成“世外的桃源”。熟语一般也不能替换原有成分:如“拍案叫绝”不能改成“拍桌叫绝”,“南辕北辙”不能改成“东辕西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能改成“六个小裁缝,顶个皮尔卡丹”。不过有的熟语原来就有不同的形式,如“奋发图强”和“发愤图强”,“夜以继日”和“日以继夜”,这不算改动。很多熟语的形式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的,如“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之类具有封建意识的熟语的否定,这也不算改动。当然极个别的情况下熟语的原有形式也可能有所改变,但这不仅必须经过社会的广泛使用和认同,而且一定应该是有理由的。其中有的是因为有了某种不同解释,如“难兄难弟”原来的意义是兄弟们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二、熟语的特点
熟语的总体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
所谓“结构的固定性”是说熟语的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大多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变。一般说来,熟语不能颠倒原有成分:如“朝思暮想”不能说成“暮想朝思”,“乱七八糟”不能说成“乱八七糟”。熟语中一般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远见卓识”不能加连词说成“远见和卓识”,“世外桃源”不能加助词说成“世外的桃源”。熟语一般也不能替换原有成分:如“拍案叫绝”不能改成“拍桌叫绝”,“南辕北辙”不能改成“东辕西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能改成“六个小裁缝,顶个皮尔卡丹”。不过有的熟语原来就有不同的形式,如“奋发图强”和“发愤图强”,“夜以继日”和“日以继夜”,这不算改动。很多熟语的形式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的,如“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之类具有封建意识的熟语的否定,这也不算改动。当然极个别的情况下熟语的原有形式也可能有所改变,但这不仅必须经过社会的广泛使用和认同,而且一定应该是有理由的。其中有的是因为有了某种不同解释,如“难兄难弟”原来的意义是兄弟们的品德才能难以分出高下,“难(阳平调)”是“困难”义,但以后经重新解释又用来表示兄弟们共同陷入或渡过危难的意思,“难(去声调)”就改成了“患难”义了。再有的是因为创造性运用的结果,如根据“知难而退”创造出“知难而进”,改动后成了表示积极意义的一个新成语。又可能是因为原来的词比较生僻或不通用了,如“揠苗助长”现在一般说成“拔苗助长”,改动后的词语比较通俗常用。另外还有的熟语经过了一定的简缩,如把“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改为“前车之鉴”,改动后的结构更加简单,也符合成语的一般格式。至于有些改动虽然有人说,如现在很多人(包括媒体)都把“心广体胖”的“胖pán”读作“胖pàng”,把“明日黄花”改成“昨日黄花”,但后者在没有真正通行开来之前显然就是不够规范的。
所谓“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熟语表达的意义往往有特殊的借代义和比喻义,而不是每个词的意义的简单加合。例如成语“胸有成竹”比喻有主见有准备,“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和恐惧,“瓮中捉鳖”表示十拿九稳,“纸上谈兵”意思是缺乏实际经验:这些都不能只看字面的意义或组合的意义。如果想当然地牵强附会,比如把“七月流火”理解为“七月的天气热得像火在空中流动”,把“万人空巷”理解为“大家都在家里而街巷空无一人”,就会闹出笑话了。有时理解熟语的意义还需要了解形成熟语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如“汗牛充栋”,从字面意义看不容易懂,实际是用来形容书籍极多,搬家的时候使牛累得出汗,把房屋都塞满了。“一尘不染”,表面意思好像只是形容干净整洁,其实“尘”原是佛教用语,指外界的种种影响,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潜心修行,排除奢欲,保持心地纯洁。再如“买椟还珠”表示舍本逐末,“一枕黄粱”比喻好事成空:只有了解了寓言典故才能理解这种成语的意思。又如“四面楚歌”、“三顾茅庐”,要了解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才能理解这种成语的意思。另外熟语的作用虽然比词要形象生动,但基本意思有时差不多相当于某个词,即可以用词来替换,如“推心置腹”等于“真诚”,“风烛残年”等于“晚年”,“聚精会神”等于“专心”,这些也是熟语的意义有整体性的一种表现。
熟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例如惯用语主要有三种结构:一种是三字格的述宾词组(支配式复合词),如“泡蘑菇、走过场、挖墙脚、和稀泥”等;一种是三字格的偏正词组(偏正式复合词),如“冷板凳、绊脚石、闭门羹、铺路石”等;还有一种是两个成分构成的并列词组(并列式复合词),如“有板有眼、又说又笑、大呼小叫、捶胸顿足、一把屎一把尿”等。成语大多是四字格的,但结构上却相当复杂,几乎可以是任何复合词或词组的形式,如“深谋远虑、呕心沥血”是并列式,“顿开茅塞、另起炉灶”是支配式,“空中楼阁、不速之客”是偏正式,“胸无点墨、草木皆兵”是陈述式,而像“不劳而获、斩草除根、阳奉阴违、图穷匕见、亡羊补牢”,如果在结构和意义上扩展开来差不多就是复句了。谚语的结构形式则大多相当于句子或复句,例如“远亲不如近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瑞雪兆丰年”相当于单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拆开来分析就都相当于复句。
当然熟语的结构又有各自的一些区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例如汉语的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惯用语一般都是三字格,惯用语中的比况语(并列式复合词)通常必须由并列的两项成分组成,这就是某些熟语的特殊形式要求。不过比较起来成语的结构限制比较严格,组成成分既不能变动也不能拆开。但惯用语的组成成分虽然也不能变动但却又可以拆开,例如也可以说“吹牛皮→吹什么牛皮”、“拍马屁→拍领导的马屁”、“穿小鞋→给他小鞋穿”、“踢皮球→把我当皮球踢来踢去”等。汉语的歇后语的结构形式最特别,因为实际上是一种省略了后一分句的复句形式,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瞎子点灯(白费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
五、参考文献链接
●徐耀民(成语的划界、定型和释义问题,《中国语文》1997年1期)
作为固定短语的一类——成语,似应具备下面的几个特征。
首先,它应是“现成的、习用的”。
一般说来,成语都是古已有之的。因此,新产生的或偶尔一用的四字语,算不算成语,就有讨论的必要。马国凡的《成语》一书认为:“不死不活、包办代替、刻苦耐劳、迎头痛击、宽打窄用、说东道西”等等,都是“近代产生、形成的成语”。这里成语的范围是否太宽泛了?如果“不死不活”是成语,那么“不好不坏、不大不小”也就难以排斥,还有“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紧不慢”呢?如果“刻苦耐劳”是成语,那么同样常用的“勤劳勇敢”、“幸福美满”等是不是?如把偶尔一用或是临时凑到一块的四字语,如“排除万难”、“暮色苍茫”、“刻骨仇恨”、“刻意经营”、“埋头苦干”、“满腔热忱”等都算成语,就显得汗漫了。至于少数四字语,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类,有可能较长久地使用下去,算不算成语似乎还得等一等,看一看,不忙于肯定其成语的身分。
古人对成语的习用、现成的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曾指出“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但是,某些成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有可能被改动。对那些有所改换又不能说有什么不对的,究竟是否仍算成语,我们认为应作具体分析。如(1)天长地久——地久天长,投桃报李——报李投桃,落井下石——落石下井,芝兰玉树——玉树芝兰;(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知难而退——知难而进,走马观花——下马看花,前仆后继——前赴后继,前功尽弃——全功尽弃。(1)组各例,前后字序虽有改动,但意义和用法都没有明显区别,都应算作成语,仿照异体字的叫法,可将后者称为前者的“异体成语”。(2)组不同,前边的四字语是成语无问题,而后者是前者的临时改动形式,意义有较大变化,同类似本字和异体字关系的“异体成语”不一样,似不宜看作成语;另一点原因是,后者大多是出于某种特殊需要,临时、偶尔活用一下,别人不一定跟着用。比如“屡败屡战”、“全功尽弃”等,很少有人再用。如果把一个成语的“活用”或“套用”后的产物都视为成语,那么成语的界限就会因此而模糊不清,成语的判定也就失去了原则。
第二,成语应有较强的修辞功能。
成语有较强的表现力和特殊的修辞效果,对成语的判定,不能不考虑这一有别于普通语词的特点。正如平时人们所说,成语用得好,可抵得上几个形容词。这一说法比较通俗地讲出了成语的经济效果和修辞作用。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文心•读书笔记》一节里用了“望洋兴叹”一个成语,把几个中学生“佩服前人读书的炯眼,自愧相差太远”的心境、神情都形容了出来,换上一般词语大概就没有这样的功效。再如,“胸有成竹”是比喻,“挥汗如雨”是夸张,用起来修辞效果显著、鲜明;而“心中有数、大汗淋漓”就是平铺直叙、一般形容,缺少某种特殊使用效果,就不能认为是成语。也因此,我们不赞同将“诱敌深入”、“枯燥无味”、“苦难深重”、“从头至尾”、“从头做起”、“挨打受骂”、“挨冻受饿”(以上均见《汉语成语大词典》)、“反面教员”、“修旧利废”、“口耳并重”、“可有可无”(以上见常州《成语词典》)等称作成语。有时,类比的方法也起作用,可以帮助判断,比如,要是认为“心中有数”(贵州《成语词典》)不是成语,“心中无数”(同上)便也不是。相反,要是认为“绿林好汉”(北大《汉语成语小词典》)是成语,那么与之同类的“无业游民”、“武林高手”等就都得看作成语。如果“可有可无”是成语(常州《成语词典》),那么“可多可少”、“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可好可坏”等等都排斥不出去。该《成语词典》还收有“七A八B”格式的词语,其中有“七长八短、七颠八倒、七高八低、七死八活”。湖北《汉语成语大辞典》又增收了一些:“七上八落、七歪八扭、七横八竖、七损八伤、七病八痛”。上面这些都不宜看作成语。以上举例都涉及一种不是成语而又类似成语的四字格词语,或是较常使用,或有向成语发展的可能性,只不过凝固性、形象性及历史悠久、文言色彩等方面有不如一般成语的地方。我们觉得,称它们为成语是不妥的,将它们归入惯用语里也不大恰当,是否可考虑将它们单列为一类,称为“类成语”,使之处于成语和一般词语之间的地位?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