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之小说 中考复习(九年级)» 正文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之小说 中考复习(九年级)

[01-06 14:14:13]   来源:http://www.51jxk.com  中考复习资料   阅读:8561

概要: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广州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近年考点分析 近几年来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小说阅读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考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考外国小说阅读,且分数占24分之多,一小题就有5-6分。综上所述,初中教材中出现的古今中外小说——名家名篇要认真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家的创作风格要了解,尤其是教材后面《名著导读》中的篇目及小说人物要精读。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篇目七下 7《最后一课》 16《社戏》八上 2《芦花荡》 3《蜡烛》 8《台阶》八下 20《俗世奇人》(传奇小说)九上第三单元小说专题 :9《故乡》 10《孤独之旅》 11《我的叔叔于勒》 12《心声》第五单元古典小说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之小说 中考复习(九年级),标签:中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广州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近年考点分析 
  近几年来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小说阅读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考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考外国小说阅读,且分数占24分之多,一小题就有5-6分。
  综上所述,初中教材中出现的古今中外小说——名家名篇要认真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家的创作风格要了解,尤其是教材后面《名著导读》中的篇目及小说人物要精读。

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篇目
七下   7《最后一课》 16《社戏》
八上   2《芦花荡》  3《蜡烛》 8《台阶》
八下   20《俗世奇人》(传奇小说)
九上
第三单元小说专题 :9《故乡》 10《孤独之旅》 11《我的叔叔于勒》 12《心声》
第五单元古典小说 :17《智取生辰纲》 18《杨修之死》 19《范进中举》 20《香菱学诗》
九下
第二单元 :5《孔乙己》(短篇)6《蒲柳人家》(长篇节选)7《变色龙》(短篇)8《热爱生命》(长篇节选)



一、小说常见的考点
考点一: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概括是对作品内容的信息筛选、概括。审题要把握题目要求,组织答案要结合文章内容,语言要求简洁、精炼。注意分值的暗示来写几个点。
    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考点二:把握分析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狭义)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考点三: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
  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性格形象总概括+具体角度分析
  方法:1、从塑造人物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考点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 
环境作用答题样式: 
     环境本身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氛围,渲染(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

考点五:分析写作技巧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手法 定义(特点) 作用 答题格式
伏笔 文学作品中前文对后文将要出现的内容的暗示预先作提示或暗示,后文再照应。 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文章先写……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铺垫 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作的渲染、陪衬、衬托(基础性描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先写……为下文……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象征
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 运用象征,抓住……与……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人寻味。
衬托 以本体外的物体陪衬本体,有正衬和反衬 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加表现力 用……衬托……,使……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

对比 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把……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抑扬 先否定或贬低形象,尔后深入挖掘其特点及内在意义,再予以肯定、褒扬,叫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作者本意是……而先……用抑扬之法,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情节曲折生动。

悬念 俗称“卖关子”,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待后文解答 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先把……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照应 为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在行文过程中做前后照顾或呼应性的叙写,也叫前后呼应、首尾照应 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本文先写……与下文的……遥相呼应,或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1] [2]  下一页


Tag: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读书笔记的类型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