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作文教学一粒砂里看世界——谈拓展式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正文

一粒砂里看世界——谈拓展式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作文教学   阅读:8277

概要: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当今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往往望作文而生畏,老师也颇感指导乏术。那么究竟如何改变这种颇为尴尬的局面呢?笔者以为“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的想象能够让学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从而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目的。其中拓展式想像尤其能让学生“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所谓拓展式想象就是将原型中抽象的概括的情节、形象或细节、画面进行拓宽展开的一种想象方式。抽象概括的情节、人物形象或者细节、画面是经过作者浓缩了的,具有深刻的内涵。笔者曾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挖掘上述情节、形象或细节、画面中的内涵。学生们不仅抓住“小小芝麻”大作文章,而且每每能于细微处见精神。这种写作尝试不仅激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洞幽察微、见微知著的能力,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拓展式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情节的拓展 有些小说情节凝练、概括,留下了一定的艺术空白,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类作品,我们就可以运用拓展式想象

一粒砂里看世界——谈拓展式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当今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往往望作文而生畏,老师也颇感指导乏术。那么究竟如何改变这种颇为尴尬的局面呢?笔者以为“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的想象能够让学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从而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目的。其中拓展式想像尤其能让学生“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所谓拓展式想象就是将原型中抽象的概括的情节、形象或细节、画面进行拓宽展开的一种想象方式。抽象概括的情节、人物形象或者细节、画面是经过作者浓缩了的,具有深刻的内涵。笔者曾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挖掘上述情节、形象或细节、画面中的内涵。学生们不仅抓住“小小芝麻”大作文章,而且每每能于细微处见精神。这种写作尝试不仅激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洞幽察微、见微知著的能力,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拓展式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节的拓展     
 有些小说情节凝练、概括,留下了一定的艺术空白,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类作品,我们就可以运用拓展式想象将情节展开,使情节更为充实、更为生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与内涵愈加丰富深刻。
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保守、反动,反对社会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典型形象。小说运用漫画勾勒与细节描写的手法,有力地鞭挞了别里科夫的可恶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的极端虚弱。小说结尾写道:“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笔者曾就此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下别里科夫死去时的具体场面,以《别里科夫之死》为题写一篇短文。题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纷纷驰骋想象,填补契诃夫留下的艺术空白。结果佳作叠出,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
一个月来,别里科夫极少进食,这使得他变得瘦骨嶙峋,有气无力。一个月来,华连卡纵声大笑的形象始终在他的眼前闪现,华连卡的笑声始终在他的耳边回荡。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这一切迹象都在表明他的生命快走到了尽头。
现在他战战兢兢地裹紧被子,在被子下面,瑟瑟发抖,嘴里断断续续地说:“千万……别……别出乱……乱子!……千万……别……别出什么……么乱子!……”突然他用手死死地抓住被子,似乎要抓住他曾经拥有的一切。他想抬起头,可他感觉到自己正在坠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他想抬起双腿,但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无比沉重;他想站起来,去拉开窗帘,再看看这个曾经被自己辖制过的城市,但已经不可能了。
但他仍然不甘心,使尽了最后的力气,用力一滚,连被子带人滚落到地上。这最后一下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见他头一歪,双腿一蹬,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尽管如此,他仍瞪大着眼睛,双手仍死死地抓住被子,眼镜也摔出老远,镜片摔得粉碎。
学生们通过对别里科夫之死时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认识到了他那“狮子般的凶恶,羊羔般的虚弱”,认识到了他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蚍蚍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诗),最终别里科夫及其背后的社会只能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轧得粉碎。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更加懂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二、人物形象的拓展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总会塑造一系列既有独特鲜明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典型的艺术形象。有些形象的动作表情看似不起眼,但仔细琢磨却又耐人寻味。小说如此,自传体抒情诗亦然。艾青先生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塑造了一个既勤劳、纯朴、善良又地位卑微、命运凄惨的劳动妇女大堰河的形象。当“我”被父母领走之时,大堰河哭了。懵懵懂懂的“我”不明白“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那么她究竟是如何哭的呢?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下大堰河哭时的动作表情。学生们兴趣盎然,写出许多精彩的片断。请看:
1、低矮的草屋、阴沉的天气,大堰河追着远去的“我”喊着,大声地哭着。
2、破旧的茅屋,憔悴的人,她呆呆地坐在屋里,喃喃地念着乳儿的名字,潸然泪下。
3、漫天大雪,大堰河从破旧的茅屋中冲出来,喊着,哭着,扑倒在地上。
4、大堰河无力地倚靠在破旧的门上,无神的眼睛望着在漫天大雪中逐渐消失的“我”,泪水无声地淌了下来。
5、风雪中,大堰河目送着乳儿远去,两行清泪顺着她那满是皱纹的脸颊流淌。等到乳儿在她的视野中消失之后,她转身跑进破旧的茅屋内,一头扑在床上,嚎啕大哭。
这一系列的场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堰河对乳儿有着深深的爱,感受到她那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有对乳儿的依依不舍,更有舐犊情深的失落。
三、细节的拓展     
   教材中有不少极为精彩,极为传神的细节描写,这些精彩传神的细节往往能令人玩味不已。抓住教材中某一精彩细节原型,引导学生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拓展,变素笔白描为浓墨重彩,肯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挥毫泼墨的酣畅淋漓。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孤苦伶仃、穷困潦倒、迂腐酸臭的读书人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害人、吃人的本质。小说中孔乙己分茴香豆就是一个相当出色的细节描写。那么孔乙己是如何分茴香豆的呢?笔者曾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想像一下:假如你是孔乙己,你会怎么办?学生们或独自思索、或相互讨论,他们的思维极其活跃,不时迸射出创造的火花。一番思索之后,他们把思考的成果连缀成文。不少文章充满着机趣,不信,请看:
接过“我”递过的一碗酒和一小碟茴香豆,孔乙己站在柜台前,呷了一口酒,用长着长长的指甲的姆指和食指捏起一粒茴香豆,放进嘴里,咀嚼再三,品味再三,方才咽下。这时几个孩子围了过来。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碟里的茴香豆,孔乙己看了他们的“垂涎欲滴”的样子,说:“自古民以食为天。来,吃一颗吧,”说着他用食指与中指夹起一颗豆,放在最前面的孩子伸出的小手里。“张开嘴巴,仰起头。”他对第二个孩子说。孩子很顺从地张开嘴巴仰起了头。他又夹起了一颗茴香豆,从高处丢进孩子的嘴里。“仰起头,张开嘴巴。”孔乙己对第三个孩子说。他再次夹起了一颗豆,看着孩子仰起的脑袋,张大的嘴巴,他忽然想逗弄一下孩子。“进去啦!进去啦!”孔乙己边说边把茴香豆从高往低放下,快要到孩子的嘴边时,他突然又把手高举起来,惹得众人哈哈大笑。最终,他还是把那颗豆丢进了孩子的嘴里。……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对这个细节的拓展中,学生既认识到了孔乙己的迂腐酸臭,不可自拔,也认识到了孔乙己心地善良的另一性格侧面。正因为他迂腐酸臭,我们才“怒其不争”;正因为他心地善良,我们才“哀其不幸”。也许平时学生们谈及孔乙己时常常会对他那迂腐之极的言行举止发出不经意的微笑,但这一次学生笑不起来,即便有人笑,那也是含泪的微笑。笑声中饱含着苍凉,饱含着悲怆,也饱含着同情。
四、画面的拓展      
  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具有诗情画意。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借用原型,对诗歌的某些意境予以拓展,那无疑能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就是一首“语淡而味终不薄”之作。其中颔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屋内的陈设,禾场谷垛的形状,圃中的色彩,蔬菜的种类,宾主频频举杯的动作、神态及语言,把老友对酌的场景描绘出来。有了具体的指导,学生们纷纷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老友对酌图。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三间竹篱环绕的茅屋内,陈设极为简单,窗前一张几桌摆着几样菜蔬,两位老友在推杯换盏。透过窗子望去,远处是一个打谷场,场边的绿树郁郁葱葱,阵风吹来,沙沙作响,场上堆积的禾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一群小鸡在老母鸡的带领下    食着谷粒,很是活泼可爱。近处的菜圃中也是五彩缤纷:一畦畦韭菜清新碧绿,一簇簇辣椒尖角朝天……面对此情此景,诗人高举酒杯,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我一路行来,看见桑麻长势喜人,看来今年定会人寿年丰啊!”老友也一手举起酒杯,一手捋着髭须,说:“是啊,盛世太平,五谷丰登,你我把酒对酌,其乐融融,夫复何及!”说罢,二人哈哈大笑。
在这幅图中,绿树、村舍、打谷场、菜圃,桑麻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宁静的意境。从这意境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打谷场的泥土气息,园圃里蔬菜沁人的清香,看到庄稼的成长与收获。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诗人忘却了浮名浊利,抛开了孤独抑郁,融入了自然大千,沉浸于主客的亲切融洽之中。

[1] [2]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
上一篇:引进流行风 演绎经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