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作文教学课本素材运用2:用课本形象素材写作文» 正文

课本素材运用2:用课本形象素材写作文

[01-06 14: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作文教学   阅读:8455

概要: 课本素材运用2 用课本形象素材写作文现在,我们将以“形象”为素材专门讲解示范内容,向同学们展示如何运用好课本中的各种“形象”来写好作文。这里的“形象”,是专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在作品中呈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然而,这只是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至于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比如,人物形象与景物形象;正面形象与反面形象;现实中的形象与想象中的形象等。总之,文学形象与作者的知、情、意的精神结构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阅读文学作品,在于领悟文学形象的情意蕴涵。虽然文学形象本身要求个性的鲜明化,但是,优秀的文学形象却在个性化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普遍意义,也唯有这样的普遍意义,我们才有必要去阅读与欣赏。因此,要领悟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如人物的命运说明了社会的什么问题,人物性格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生的什么规律等;要领悟作者投射于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热爱、憎恶、怜悯、敬重,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文学形象之所以成为永恒的经典,因为他们浓缩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逾越千年而不朽

课本素材运用2:用课本形象素材写作文,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本素材运用2   用课本形象素材写作文
现在,我们将以“形象”为素材专门讲解示范内容,向同学们展示如何运用好课本中的各种“形象”来写好作文。这里的“形象”,是专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在作品中呈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然而,这只是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至于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比如,人物形象与景物形象;正面形象与反面形象;现实中的形象与想象中的形象等。总之,文学形象与作者的知、情、意的精神结构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
阅读文学作品,在于领悟文学形象的情意蕴涵。虽然文学形象本身要求个性的鲜明化,但是,优秀的文学形象却在个性化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普遍意义,也唯有这样的普遍意义,我们才有必要去阅读与欣赏。因此,要领悟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如人物的命运说明了社会的什么问题,人物性格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生的什么规律等;要领悟作者投射于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热爱、憎恶、怜悯、敬重,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
文学形象之所以成为永恒的经典,因为他们浓缩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逾越千年而不朽。自觉与历史名人、经典形象对话,势必在与那些伟大灵魂的撞击中,产生深沉的回响、耀眼的火花,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以避免同学们因生活阅历不足而导致的行文低幼化的现象。
下面介绍几种在作文中常见的以文学形象为素材的使用方法。
►用法一 虚实相生,再现场面情景 
场面情景(包括一些形象)再现的同时,加进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丰富画面,生动形象。那么,你笔下的场面情景(人物)会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很多时候,我们对议论文的形象生动性没有强烈的要求。殊不知,议论文语言形象化,未尝不是对考场作文的高标准、严要求。请看片段:
“远远地,我看见你伫立江边,眉头紧锁。你踱来踱去,零乱的头发在风中狂舞,一袭白衣在风中飘动。是什么让你如此忧心忡忡?当善良的渔父发出真挚的询问,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回答令人心痛,令人感动,令人敬重。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呜咽着诉说当年那个愁苦的屈子怎样将赤胆忠心化作一江奔腾的水,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停息。千年后的今天,当我手捧《离骚》,追问这美丽与永恒的源头。那一曲曲动人的歌声告诉我什么是忠贞,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永恒的追求。”(《历史的追问》)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将《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的情景场面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那紧锁的眉头,那零乱的头发,那飘飞的白衣呈现在我们眼前,定格在我们心间的时候,读者和作者的情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用法二 叙议结合,传递人物神情
利用课文素材,同学们会较多地借用人物故事。那么,怎样成功地借用人物故事(包括作家的故事)呢?因材而异,因文而别,概括描述各得其宜,叙议结合更显精妙。请看片段: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郑袖的谗言,子兰的诽谤,怀王的昏聩,那儿不是你的容身之所啊,三闾大夫!痛心与失望,排挤与流放,谁能承受这内外的交困?可你依然保存一颗赤子之心感念朝廷,系心怀王。于是,你,你的流放之途,你的人生弯道,处处啼吟着悲怆的《离骚》,句句都是赤子丹心的写照!”(《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这一片段和上文节引的《历史的追问》中的片段都是从《屈原列传》中生长出来的美丽风景。此处,作者将《屈原列传》中大段的描述精练地压缩为“郑袖的谗言,子兰的诽谤,怀王的昏聩”区区十五个字,此为“概括”;而《历史的追问》中,作者将《屈原列传》中屈原“披发行吟泽畔”的情态、动作和语言生动展现,此为“描绘”。精练概括与生动描绘因文而选,因材而取,因作者的个性风格而定,可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同时,综观这两个段落,无论是概括还是描绘,其记叙描绘与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水乳jiao融,神情兼备,情理通达,避免了记叙描述与议论抒情的油水分离。
►用法三 妙引活用,平添文章底蕴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诗文名句用得多,用得熟,但不一定用得巧,用得妙。精准引用,能平添雅韵;巧妙化用,却更显高致。请看片段:
“青袍儒将,樽俎风流,周瑜演绎了兵家神话。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尽显曹操王者霸气;羽扇纶巾,谈笑指点,火烧赤壁,樯橹成灰更示周瑜大家风范。东吴朝野的恐惧,大军逼境的威胁在他谈笑之间烟消云散,只留江渚之上自信坚毅的背影和淡定从容的笑意……
自信相依,周瑜多了一分镇静;镇静相随,周瑜多了一分从容。用映日的火光照亮了东吴江山,成就了一世辉煌!”(《自信相依,镇静相随》)
这是一个成功化用诗文名句的精彩片段。作者将《赤壁赋》中描述曹操的经典文句信手拈来,凸显曹操的“王者霸气”;更为精妙的是作者又将《赤壁怀古》中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名句化用为文中“羽扇纶巾,谈笑指点,火烧赤壁,樯橹成灰”的四字短句来“更示周瑜大家风范”。这里的化用与前文描述曹操的四字短句相合,文句简练,铿锵悦耳,增强了议论抒情的力量。
►用法四 披文入情,综合运用辞格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二者都是强调文采与表达的重要性。其实,精妙典型的课文材料和其他材料一样,如同待嫁的美丽新娘,你是用牛车把你的新娘拉出来呢,还是用花轿把新娘抬出来呢?这的确是一个简单浅显的选择题,而如何精心打造“花轿”,让“美丽的新娘”以最美的姿态呈现,确实又复杂而深广。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应是基本策略。此处所说的“修辞”既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狭义修辞,也包括遣词造句、人称变化、整散句法、标点符号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在内的广义修辞。成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能使课文材料平中见奇,常中出新,在熟悉的地方呈现美丽的风景。请看片段: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亡国恨、屈辱殇犹如利刃扎在勾践的心房,勾践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十年蓄势,勾践一雪前耻,开创霸业。
勾践的沉潜,闪烁着隐忍的智慧之光,彰显了生命的张力。历史的烟云模糊了泛黄的书卷,越女剑的寒光却映照出这段辛酸的沉潜,青史书册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壮举!”(《沉潜,彰显生命的精彩》)
“唐太宗曾把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贴在床头,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反省,要理智。常思戒奢以俭,常思海纳百川,常思赏罚分明,常思亲贤远佞……唐太宗正是凭着‘三思’完善了自己,终成一代明君,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大门。回望历史,我们不难想象,假若不是三省吾身,谁能保证他不重蹈秦始皇的覆辙?假若不是三省吾身,怎能隔着时空仍能望见唐代的衣冠与华盖?假若不是三省吾身,谁能在千年之后仍然从心底默念一位贤君的名字?三省吾身,成就了一位贤君,稳定了一个王朝,繁荣了一个时代。”(《三省吾身之我见》)
《沉潜,彰显生命的精彩》中,“亡国恨、屈辱殇犹如利刃扎在勾践的心房”,比喻精彩而贴切;“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十年蓄势,勾践一雪前耻,开创霸业” ,四字短句铿锵有力;“历史的烟云模糊了泛黄的书卷,越女剑的寒光却映照出这段辛酸的沉潜”,用词精准,设喻精美。《三省吾身之我见》中的排比形成了突出的风景,加上三个反问句,议论说理气势恢弘,一泻千里。
【经典范文】
例1:
天堂之辩
某年某月某日,天堂书屋。
青衣青卷青灯,关云长正襟读《春秋》,忽见孔子踱来,慌忙拜倒:“先生所编《春秋》名冠古今,铄灼千秋,真乃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只是后生有一事不明:我屡按《春秋》行事不敢稍违,何故时时碰壁?”
孔子轻轻一笑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春秋》为我一家之言,岂能至善至美?云长文韬武略凡事须有主见,相信自己,且莫一味听取他人意见。”
“先生此言差矣!”
马稷不知何时闯进来:“想我当年若听王平之言,何致失守街亭,千古遗憾!人莫要尽信自己,多听他人意见。”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黄庭坚仍是那般懒洋洋,“想我好友苏东坡,若只听他人之言,而不信自己之才,则何得《石钟山记》?依我之见,自信为先!”
“鲁直之言,平不敢苟同!”一个苍老的声音从屋角传出,众人无不起敬,只见屈原缓缓来到众人前,“滔滔汨罗江水,悠悠已是千年。千年前郢城里,怀王狂妄,不听老夫之言。一朝身死国灭,郢城并入秦界。此可谓闭目塞听之过也!”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
上一篇:课本素材运用3:用课本事例素材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