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高中学习学习方法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 正文

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

[01-02 15:11:39]   来源:http://www.51jxk.com  学习方法   阅读:8823

概要:——谈《胡同文化》拙中藏巧的艺术特色久居北京的汪曾祺老先生,也算是一个老北京了。“胡同文化”的长期熏陶,让汪老先生的文章带有独特的“京味”,在慢条斯里中带着几分惠敏,在不温不火中带着几分情致,在纯真拙朴中带着几分机巧。下面通过对文中几个例子的分析,来谈谈汪老先生《胡同文化》中“拙中藏巧”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例 1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乎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的“惊闰”(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这段话就像一个久居胡同深处的一个老北京在向一个不太熟悉北京的外地来访者介绍北京胡同生活特点一样,话语啰哩啰嗦甚至有点颠三倒四: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标签:学习方法大全,http://www.51jxk.com

——谈《胡同文化》拙中藏巧的艺术特色

  久居北京的汪曾祺老先生,也算是一个老北京了。“胡同文化”的长期熏陶,让汪老先生的文章带有独特的“京味”,在慢条斯里中带着几分惠敏,在不温不火中带着几分情致,在纯真拙朴中带着几分机巧。下面通过对文中几个例子的分析,来谈谈汪老先生《胡同文化》中“拙中藏巧”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

  例 1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乎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的“惊闰”(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这段话就像一个久居胡同深处的一个老北京在向一个不太熟悉北京的外地来访者介绍北京胡同生活特点一样,话语啰哩啰嗦甚至有点颠三倒四: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会儿“闹”一会儿“静”的,同时又使用了很多俚语,诸如“打个”、“约”等,作者这种俯仰皆是、信手拈来的语言,貌似“拙笨”得不能再“拙笨”了,“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其中却暗藏了作者深得语言工夫的“机巧”。一开始作者说胡同离闹市很“近”,用“但”一转,却将说话的重点(或目的)落在了“但”后的“似乎又很远”上,紧接着用中心句的形式“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对“似乎又很远”进行解释。按常规,接着的行文应该具体描写“北京胡同”是如何安静的了,但作者却一反常规来写胡同里的声音,把胡同里平时生活中最惹人、最显山露水的地方——声音展示给读者看,同时又暗藏“以动衬静”的写法,真是绝妙至极。

  为了让读者不至于误会其写作目的,文中用“偶尔”、“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来加以提示。

  全段几乎都在写“近”与“闹”,其实作者的目的却在写“远”“静”,深藏机巧而又不显山露水,这就是一个老北京的智慧与老道。

  例 2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起,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全段连同标点符号共 276 字,就有 14 处使用了引号,除“独门独院”“远亲不如近邻”“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三处是引用外,其它 11 处都是北京人特有的方言。大量京味十足的方言的使用,使全段文字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拙朴”味,然而在这种“拙朴”中却深藏作者的“机巧”。)

  本段作者写作目的在于告诉读者:北京人的“四合院”居住方式决定了北京人“不愿与人交往”的文化心态。但是全段276 个字中,只有55 字是直奔主题的:“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其余五分之四的文字都是在写北京人如何“处街坊”、如何会友的。用五分之四的文字写北京人的交往之道,用五分之一的文字写北京人的各自顾各自的陋习,且写作的目的落在后者之上,这真是奇而又特的一种写法。

  作者为了不让读者误解其用意,文中只用了几个关键的虚词点破其中的玄机。“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中的“也”在告知读者:北京人是不大“处街坊”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处街坊”。紧接着作者用举例的方式解释了北京人是如何“处街坊”的,举例结束用“但是”一转转到“平常日子,过往不多”,落到写作目的上。然后用“除了”连接,将行文再转到北京人是如何“会友”的上面,紧接着用大量笔墨写“会友”的三种形式——棋友、酒友、鸟友。结束时再用“此外”一转转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写作目的上,完成了作者“北京人各自顾各自的文化心态”的写作主旨。

  全段用“也”和“但是”与“除了”和“此外”两组关联虚词,遥相呼应,点破作者五分之四与五分之一之间的玄机。这种组织行文的方法,不但让行文有一波三折之美丽,而且又让文字有了含而不露、让人玩味无穷之巧妙,此法真是非老道之人所能为也。

  文章还有一处文字“虾米皮熬白菜,嘿!”为人所称道,然而称道者常常是将其抽离于语境之外去玩味“嘿!”的妙处的。其实将它放于语境中去玩味,才能真正理解其绝妙之处到底在哪儿。

  例 3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哪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了。虾米皮熬白菜,嘿!……

  文段的第一句话,作者采用直白的议论方式点明本段的写作主旨,接下来作者又采用举例的方式来证明“北京人在物质上易于满足”的特点。“窝头是主食”,“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虾米皮熬白菜”是副食。北京人只要能吃饱,有“窝头”就“知足”,若锦上添花,上个档次,主食之外还有“大腌萝卜”,感觉上“就不错”。若再上档次,有“小酱萝卜”,北京人就完全满足了,满足得无话可说——那还有什么说的。若还有“臭豆腐”且又加上“几滴香油”,这完全不是北京人日常自家可以享受得了的生活了,只有来了贵宾才可享受,所以说“可待姑奶奶”。“臭豆腐滴上几滴香油”描写的是北京人在往日里对过高的物质享受不敢有非份之想的极易满足的心态。假如吃窝头的同时又有“虾米皮熬白菜”可作佐食,那就成了北京人对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凡事物到了极致境界,其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绘时,人们常常采用最简单的语言形式——叹词来描绘了,“嘿!”就这样诞生出来了。由此可见,汪老先生对生活及生活语言的谙熟。

  将“嘿!”从语境中抽离出来,我们也能欣赏其中的深味,但若将其放入语境中去,就更能品味出汪先生深藏其中的玄机。“窝头”是一档:“满足”;“大腌萝卜”是二档:“不错”;“小酱萝卜”是三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是四档:“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是五档,五档在北京人看来就是物质享受的“极致”。“极致”的感受当然只能用“嘿!”来形容了。若不放入语境,这其中的“玄机”就无法看出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玄机”是深藏在一种质朴之中。从“有窝头”到“嘿!”这段文字,作者使用的是一种极为简短的京味十足的巷言俚语,在巷言俚语中却暗藏了作者独具的匠心,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于汪老先生的“老谋深算”。

  这种“拙而能巧、朴而能妙、俗而能雅”的风格,不是故意可以为之的,这完全是一种不经意间而为之的境界。这种“不经意间而为之”的境界,源于作者是一个老北京,深得“京油子”(外地人不无贬意地称赞北京人的语言工夫)的语言工夫,源于作者深受的古文化影响,非此将无法到达这样的境界。 

更多高中相关资讯,请查看www.51jxk.com高中频道。


Tag: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大全高中学习 - 学习方法
上一篇:高考数学:最后冲刺 怎样复习
《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相关文章
  1. 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
  2. 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阅读指导:“嘿!”中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