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处置策略试析» 正文

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处置策略试析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345

概要: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菲利普夫妇一家盼望于勒叔叔从海外归来,给他们带来财富为明线安排结构的。文章明暗线交织形成高潮。我们尽可以通过讲解与鉴赏来促使学生增加认识,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样,在讲授时我们就可以以于勒叔叔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和于勒叔叔的关系为突破,引导学生挖掘和补充信息。当学生们把这个一唱三叹的故事编圆以后,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原作品的艺术设计也就跃然纸上了。 《药》明线写的是华老栓买药、老夫妇喂药、与康大叔谈药、最后儿子终于毙命的过程。暗线则由小说的杀人、人血被吃、谈犯人、到上坟相遇等情节,展示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小说荡来荡去的艺术技巧却为理解文章的中学生设置了阅读障碍。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运用的潜意识,我们还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教学化的加工。比如按顺叙的方式,从华小栓患病开始;或从夏瑜革命、被捕开始;或以倒叙上坟开始(鲁迅作品多如此作),以教材语言为基础,重新编组课文。那么,或许我们读到的就不再是鲁迅的《药》,而是另外一篇经过再创造的《药》了。 类似的问题,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有过一段

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处置策略试析,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菲利普夫妇一家盼望于勒叔叔从海外归来,给他们带来财富为明线安排结构的。文章明暗线交织形成高潮。我们尽可以通过讲解与鉴赏来促使学生增加认识,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样,在讲授时我们就可以以于勒叔叔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和于勒叔叔的关系为突破,引导学生挖掘和补充信息。当学生们把这个一唱三叹的故事编圆以后,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原作品的艺术设计也就跃然纸上了。 
《药》明线写的是华老栓买药、老夫妇喂药、与康大叔谈药、最后儿子终于毙命的过程。暗线则由小说的杀人、人血被吃、谈犯人、到上坟相遇等情节,展示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小说荡来荡去的艺术技巧却为理解文章的中学生设置了阅读障碍。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运用的潜意识,我们还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教学化的加工。比如按顺叙的方式,从华小栓患病开始;或从夏瑜革命、被捕开始;或以倒叙上坟开始(鲁迅作品多如此作),以教材语言为基础,重新编组课文。那么,或许我们读到的就不再是鲁迅的《药》,而是另外一篇经过再创造的《药》了。 
类似的问题,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有过一段精彩的记忆,他说:“那时教鲁迅的《药》,老师就跟我说,夏瑜的形象在小说中暗写,你把它写成明写,题目就叫《夏瑜之死》。我就花了两个星期到处去收集资料。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原文是从写没写纪念文章开始的,从文艺学的角度就偏难,如果我们从鲁迅与刘和珍的交往开讲又如何呢?  
持“继承发生认识论”观点的奥苏伯尔认为:“假如必须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部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总之,原有的适用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学生的认知链问题,或许我们既能轻松地进行教学,又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可接受性原则 
1、美感原则 
教材的原始美。教材中的美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发挥。一曲《荷塘月色》,我们会从中挖掘出种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来。如有人为它的景物描写而沉醉,有人为作者的情感而迷茫,其中有人赞有人诘;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追求,而有人认为作者表露的是一种无奈情怀;还有人认为文中总是包含着一种儿女情怀,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女性世界的热衷等等。 
其他如结构美的《难老泉》《猎户》,节奏美的《阿房宫赋》、《六国论》,语言美的《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等等。正是作品的这种无限蕴味给了读者思考和体验的机会。如果读者对此体验越深,那么他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就越深,而这一点,作品才具备了美的欣赏价值。 
感染力。请看《岳阳楼记》的一段教学用语: 
作者描绘的又一幅图画是洞庭清明图。风和日丽、景物鲜明,湖上微波荡漾、天空万里无云,绿水蓝天相照、上下一碧万倾,水中鱼儿游戏、湖面水鸟成群,鱼儿来往翕合、鸟儿或飞或停,岸上芳草茂密,浓郁专馨香醉人。作者把水上、水下、湖面、岸边的景物信手拈来,组成画面。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既有静态的景,又有动态的景。让你不仅用视觉,看到赏心悦目的景色,而且用嗅觉,闻到沁人肺腑的清香。如果在夜晚,景色则更加迷人:清风徐来,烟雾全消。皓月如洗,一泻千里。湖面上泛着金色的涟漪,水底下嵌着皎洁的月影。  
这段用语鲜活清新,绘形绘色,把课文中描写的洞庭清明图展示在学生面前,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又如山东特级教师程翔教《孔乙己》时的一段教学用语: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中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地侮辱他,损害他,用封建意识麻醉他,毒害他。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己践踏自己,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被吃得干干净净,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如此语言的概括力和包容力,寄予到教学之中,其感染力是无可估量的。可以说这是最高的教学境界。 
2、亲和力原则。 
有一位老师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得以提高,需要一个和谐的情感氛围,这是教师和学生长期投入才能取得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思维的活跃,不是仅仅用教学手段可以启动的。教师爱科学,爱学生,有进取心,教师的才华、仪表和科学态度等人格力量,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平等民主意识,和蔼态度,对教学的热情投入,都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激励。” 
“因此,物质环境,如教具、模型、图表、仪器、幻灯片、录相片德行等等也应具有亲和性,具有感情色彩。这就要使教具、媒体不脱离学生的认识水平,生动、形象,适合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进而诱发他们学习和操作的欲望。一把刻度尺可以使学生产生‘我会使用’的自信;一架天平使学生产生一种听说过、看见过,就是没有使用过而急于学习操作的冲动;组装成实验装置的各种器材、元件,令学生产生新奇感,产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就是教学上的心理优势。”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曾经在一次报告上指出,高水平的老师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一是对教材教法要有深入的研究;二是要做到能说会写;三是要和学生搞好关系。这里的搞好关系,他的解释就是师生之间要有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乃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现,是创造意识的根源。 
特级教师王寿沂也谈到:“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提‘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且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但这是适用于每门学科的通项公式,是普遍规律,是共性的概括。而语文学科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即由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激发出来的‘情趣’充实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这不是‘知识与能力’这二元提法所能概括的。笔者主张变‘二元’为‘三元’,即‘知识、能力与情趣’,恰似鼎立的三足,将语文教学支撑起来。只有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亲和力原则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从根本的人格上给予关注,这是对他们的人格价值的承认。而承认的基础又是建立在教师对人生哲学的根本理解。我曾听过宁鸿彬等名师的课,发现他们的课很少有花哨的地方,往往一是一,二是二,但他们的课往往十分平和,融洽,师生互动非常自然。且学生反映十分热烈,创造性强。魏书生的民主教学法就是从他那著名的口头禅“咱们商量商量”露出冰山一角的。 
3、承递性向原则 
(1)当堂接受。一般地讲,在教学目标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意见是讲究当堂落实。这种作法在某些学科如解析性很强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上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学科的特色就是阶梯性,懂了一个,才能有第二个。效果就在那一节课上。 
(2)延缓接受。对于那些综合性很强同时其中孕含着思维模式有很大差别的学科,如政治,哲学,语文,历史,地理等,讲究当堂落实恐怕我们需要理智地思考。因为这种学科往往是以整体认知的方式出现,对它的认知是由整体逐步深入的。学科中心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其他知识只能作它的塔基。如果我们把课与课之间的知识体系相互隔离,则等于放弃了训练学生整体认知事物的有效机会。而分解型(解析性)思维与归纳综合型乃是人类两种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思维模式。如讲商品,我们首先教给学生的往往是商品的模糊概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次我们才去逐步分解有关“商品”的内涵。劳动产品,交换,用来交换及其前提等等。这种知识恐怕并非一次产品。而语文尤其如此。  
(3)交叉接受。交叉接受就有如我们的电脑交互功能。比如我们打开一个复习课的菜单,只会见到复习课的几根筋——复习大纲。而这些筋是要由存储在不同管理器的“文件”来补充完成的。而文件之间却可以相互转换。这样,教师的教学处理就得既考虑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又得考虑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和回忆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交互学习中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网络系统,因而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效能。 
(4)逆向接受。逆向接受主要是指老师的质疑问难。这是一种有着很创造意识的教学思维。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着很深厚的质疑问难精神。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是讲授知识,培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模式都有教师为中心的嫌疑。优秀教师却最善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考。记得北大附中的李裕德老师曾经说过,他在教《项链》时,就引导学生对于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学生们对此兴味盎然,争得不可开交,而李老师并没有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只是在争得差不多时,叫学生们下去写将上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