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秋水》最新教学设计» 正文

《秋水》最新教学设计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647

概要:[设计意图]《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点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一、导语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

《秋水》最新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设计意图]

  《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点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点评: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非常自然]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点评:引李怀宁的散文,以及这里用的药店的比喻,在介绍作者环节上.正好对应了庄子的潇洒。“后院”一说,“安抚”之论,用语精当,可谓妙绝]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尧子齐名,世称“尧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点评: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既注意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又注意到知识积累,以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介绍庄子。这对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实为难得]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看看学完这篇文章,你会不会为庄子而发狂呢?

  [点评:这里再引名人评庄子的话,避免了与开头介绍的内容重复,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教师先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师背诵《秋水》,学生勾划出一些生字词)

  师生明确下列生字词为本文所要掌握的:

  灌泾涘渚旋望洋少难殆

  2.明确文章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不辩牛马辩,通“辨”,辩,辨别。  ②泾流之大泾,通“径”。

  以“泾”提问:“直流的水波”究竟是怎样的“水波”?

  明确:我们在学祖国山川颂的时候给大家看了黄河的图片。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品味课文语言。

  3.再读课文: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集体读一遍后,教师纠正读音句读。教师指导学生把庄子的神韵读出来,进行第二次集体诵读。

  4.学习课文。

  结合课前要求,将课文旁边列出的词语进行正确的注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庄子为我们描绘的壮阔的境界。

  [点评:课文梳理的四个环节,充分注意到覆盖文章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注意到问题设计的梯度]

  四、文本研习

  提问: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中的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问题1: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生答,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这其实是河伯看到自己的壮阔之后,飘飘然。

  (板书:河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明确: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板书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的河伯欣然自喜就情有可原了,是不是就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这里只要学生回答出这样层面的成语都要给予肯定。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雷雨》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