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 必修三 板块三 )» 正文

《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 必修三 板块三 )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519

概要:【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及其运用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阐明道理的艺术手法 2、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的第一、二点。【教学课时】 1【教学设想】教案设计着意突出以下几点:1、导语设计:以成语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更感性的领略庄子非凡的智慧和文学上的造诣。以通俗的比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庄子“无为”思想的本质,做到深入浅出。2、文章结构:打破文章顺序讲解的模式,突出两组对比和揭示文章主旨的河伯慨叹的部分,使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更清晰明白。3、分析文章寓意:学生各抒己见,只要依据文本,自圆其说都可以。意在培养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掘文章内涵的能力。4、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引导,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一、导入师:大家看下面一组成语(屏幕展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朝三暮四、不近人情、害群之马、捉襟见肘井底之蛙、东施效颦、相沫以濡、涸辙之鲋…… 生:(大家很疑惑,有各种猜测)师:它们都是同一个人首创的,而且这个人创造了200多个成语,其中许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他就是庄子。生:啊!!!(都很惊叹)

《秋水》教学案例(苏教版 必修三 板块三 ),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及其运用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阐明道理的艺术手法
            2、继续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的第一、二点。
【教学课时】 1
【教学设想】教案设计着意突出以下几点:
   1、导语设计:以成语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更感性的领略庄子非凡的智慧和文学上的造诣。以通俗的比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庄子“无为”思想的本质,做到深入浅出。
   2、文章结构:打破文章顺序讲解的模式,突出两组对比和揭示文章主旨的河伯慨叹   的部分,使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更清晰明白。
   3、分析文章寓意:学生各抒己见,只要依据文本,自圆其说都可以。意在培养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掘文章内涵的能力。
   4、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引导,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一、 导入
师:大家看下面一组成语(屏幕展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朝三暮四、不近人情、害群之马、捉襟见肘
井底之蛙、东施效颦、相沫以濡、涸辙之鲋…… 
生:(大家很疑惑,有各种猜测)
师:它们都是同一个人首创的,而且这个人创造了200多个成语,其中许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他就是庄子。
生:啊!!!(都很惊叹)
师:我们知道成语言简意深,反映了一种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文字上的智慧,由此我们能多少感受到一点庄子的魅力,而鲁迅先生对集中反映庄子思想的《庄子》一书有这样的评价:(屏幕展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我想,不仅是晚周之作“莫能先”,时至今日,也极少有作品能出其右。然而这样一个智慧非凡的人,他的处世哲学却不甚积极,我们知道他的处世哲学是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 无为
师:是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清静无为”。那么对生活如此洞悉充满智慧的人,面对生活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但他却选择了避世,怎么理解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呢?
生:(有个别学生)正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就厌倦了,没新鲜感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著名学者南怀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儒家思想就象是粮食,人时时需要粮食;而道家思想就象是药,只有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它。大家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大概就是人得意时,不会想着避世,人一旦倒霉时就会用道家思想的“无为”来安慰自己。
师:说的很好,不过补充一下,这个“生病”不仅指不得志,也可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生:哦,对,比如陶渊明、李白,他们都因不满黑暗现实而选择归隐。
师:你反映很快。庄子的思想给过很多人以心灵的安慰。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庄子的无为,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他的消极,还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热爱才使他对黑暗现实更加憎恶,从而致使他选择了清静无为的思想借以疗伤。
(学生的接受情况比较好)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他的一篇作品《秋水》,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二、 整体把握
(1) 师:找个同学朗诵一下这篇文章,请大家注意断句及读音
生:(朗读)
师:读的不错,声音洪亮,断句准确,不过这里面读错了一个字,谁听出来了?
生:“少仲尼之闻”的“少”应读shǎo不读shào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里不是年轻的意思,而是知识少的意思
师:很好,所以大家要整体把握语义后再具体的理解字词。
(2) 师:下面来看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总体把握,请大家回答这几个问题。
(屏幕展示)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文章体裁是什么?这种体裁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主要采取了什么写作手法?有哪些方面的对比?
问题一:(学生回答师明确)河神河伯看到自己水流丰沛,不禁洋洋自得,当他见识到了海神的浩瀚无际时,意识到了自己的浅陋无知。
问题二:(明确)体裁是寓言。其特点(学生对此不能准确把握,老师引导他们回忆曾学过的寓言“井底之蛙”“农夫与蛇”等,总结特点,使他们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是: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先秦大家尤其是庄子擅长运用这种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来阐明道理,我们大家在写议论文时也可借鉴此种手法,使我们论述避免干巴、枯燥。
问题三: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分别是黄河与大海形貌的对比,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
三、文本研习
 (1)问题一:文章是如何描述黄河与大海的形貌的?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屏幕展示)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二:自行翻译,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问题): 秋水   时    之    至于  
(明确):   秋水:秋天的雨水    时:按着时节,名作状     
       之:这么        至于:到(古今异义)
(师提问重点明确)顺流而东行:而,表顺承   东面而视:而,表修饰
                  泾:通“径”        辩:通“辨”
问题三: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是怎样描述黄河和大海的不同的?
   (明确):黄河:详写,水流丰沛,河岸宽广,以至于在岸边看不到水中沙洲上的是牛还是马;海:简单一句看不见水边,足见其浩瀚。
(2)问题一:文章是如何描述河伯前后态度变化的?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屏幕展示)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问题二:自行翻译,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问题):始    望洋      以      为    
 (明确):始:才     望洋:望洋,仰视的样子。成语“望洋兴叹”即出自这里。
    以:认为    为:是
(师提问重点明确):焉:语助词     面目:指头,与现在用法略有不同。
问题三: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是怎样描述河伯态度的变化的?
 (明确):先喜,洋洋自得,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后叹,仰观大海,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3)问题一:河伯一声叹息后有一番对自己先前行为的慨叹,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标出重点        的知识点(屏幕展示),然后与你的同位合作完成它们的理解,还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研究。
(明确):字词:
归纳“之”的用法:a野语有之b我之谓也 c少仲尼之闻d 我睹子之难穷也
a复指代词  b宾语前置标志词 c助词“的” d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少:意动用法  认为。。。。。。。少    轻:轻视    殆:危险(补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成语“贻笑大方”即出自这里。
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标志词,见。。。。。。于
问题二:结合课文谈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这句话说明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么一个道理。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就是要认识到世界很广阔,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骄傲自大,要虚心学习。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啊。
生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妄自尊大,否则就有班门弄斧、贻笑大方的危险。
师:是的。而且妄自尊大,不仅是贻笑大方,它还会致使我们目光短浅,裹足不前,对我们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发展都是极大的阻碍。
师:刚才几位同学似乎都是从对河伯批判的角度来谈的,可我觉得河伯身上也有值得赞美的品质。
生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句话我觉得表现了河伯敢于承认错误,勇于自  我检讨的美好品质。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劝学》学案(第一、二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