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正文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996

概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级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方法与过程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知人论世,围绕诗歌的情感与手法开展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 :《短歌行》一、导课:从初中学习过的两首作者的诗,你感受曹操是怎样一个人?《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于建安十二年秋)《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明确: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气魄、有胸襟、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二、《短歌行》创作的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皎月当空,曹操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知识与级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方法与过程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知人论世,围绕诗歌的情感与手法开展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短歌行》
一、导课:从初中学习过的两首作者的诗,你感受曹操是怎样一个人?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明确: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气魄、有胸襟、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
二、《短歌行》创作的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皎月当空,曹操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三、整体感知诗歌
1、听朗诵录音,思考:全诗按内容可分为四层,该如何划分?并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诗歌中通常都有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眼),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1)表达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并未软弱消沉。
(2)援引《诗经》成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们。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越陌度阡”四句呼应第二节,乃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4)“月明星稀”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四、探究讨论讨论:
1、诗人“忧”什么?
2、《短歌行》表现手法
3、从《短歌行》看曹操其人
明确:
1、诗人一忧人生短暂,二忧人才难得,三忧功业未成。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2、“山不厌高”两句暗喻自己要广纳贤才。最后两句用典,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3、诗歌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4、表现手法:
一是引用。引《子衿》《鹿鸣》中的诗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是比喻。
三是用典。
6、曹操其人:从《短歌行》看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从本诗,他是个有大气魄、大才华的人,他以周公自许,除了表明他要做忠臣,圣臣,不做篡臣,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事功的重视,入世的精神。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大关怀,大慈悲,勇于介于纷争,为理想而战的热心肠。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  
附:
古 风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第二课时

一、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此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鲍鹏山称赞这类诗是“人性死灰中的余烬,古墓中的谷种;是冬日的残荷,是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还像是走夜路而胆怯的口哨。这是那个苦难时代,诗人们留在这个世上的唯一理由,是他们生命的唯一价值,是世界给予他们苦难生命历程与愁苦心灵的唯一安慰与报偿。” 
二、赏析《归园田居》
1、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探春理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