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A案)» 正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A案)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156

概要:河北保定定州市 车兴泽【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以的用法。【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2、这些游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A案),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河北保定定州市 车兴泽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之(xià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 老师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老师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学生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老师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老师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学生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老师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 至洞之深处。
    老师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学生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老师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学生答: “无限风光在险峰”。
    老师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2、学生练习背诵。
六、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⑴ “卒”:
① 死,“卒葬之”。
② 终于。
③ 士兵,“疲敝之卒”。
    ⑵ “文”:
① 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② 文字,“独其为文”。
    ⑶ “道”:
① 道路,“有碑仆道”。
② 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 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 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
    ⑴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⑵ “名”:
①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②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⑶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答疑:
    ⑴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答: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⑵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八、课后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讲读课文第2、3、4、5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期行》教学设计与反思(语文版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