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正文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536

概要: 一、课题: 《十则》二、课型:略读课三、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注释能力。(重点)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重点)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一、课题:            《<论语>十则》
二、课型:略读课
三、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注释能力。(重点)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重点)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⑧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⑨殆(dài):有害。⑩弘(hó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似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感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⑴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淡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金色花》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