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课也有厚薄——对《一双手》教学设计的阐释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正文

课也有厚薄——对《一双手》教学设计的阐释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406

概要: 最近,看了一些《一双手》的教学实录,先摘录一些如下:《一双手》教学实录片段一:师: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它写什么,你们说说看,文章写什么。生1:写林业工人的手。师:这林业工人的手有什么特点?生1、粗糙、大师:谁还有补充?生2:布满老茧、肥圆、有很多纹络(lào)。师:读lào 吗?生齐答:luò。生3:这手伟大。师:我们说“手伟大”,是这样表达吗?这位同学其实想告诉我们……生3:精神伟大。板书: 写什么:手──粗糙、大、布满老茧、肥圆、多纹络 精神──奉献师:这林业工人的手跟我们的不一样。文章写了一位林业工人的一双粗糙的、肥圆的、布满老茧的奇手,表现了林业人工人的奉献精神。那么作家姜孟之怎么写特征呢?姜孟之采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写了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这《一双手》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是怎么写这双手的特点的。板书:抓住特征《一双手》教学实录片段二:生14:第7、8段,描写手的样子突出他的勤劳,第16、17、19段,用数字表现他的奉献精神。师:强调用数字说话,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生15:第17

课也有厚薄——对《一双手》教学设计的阐释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最近,看了一些《一双手》的教学实录,先摘录一些如下:
《一双手》教学实录片段一:
师: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它写什么,你们说说看,文章写什么。
生1:写林业工人的手。
师:这林业工人的手有什么特点?
生1、粗糙、大
师:谁还有补充?
生2:布满老茧、肥圆、有很多纹络(lào)。
师:读lào 吗?
生齐答:luò。
生3:这手伟大。
师:我们说“手伟大”,是这样表达吗?这位同学其实想告诉我们……
生3:精神伟大。
板书:
    写什么:手──粗糙、大、布满老茧、肥圆、多纹络
            精神──奉献
师:这林业工人的手跟我们的不一样。文章写了一位林业工人的一双粗糙的、肥圆的、布满老茧的奇手,表现了林业人工人的奉献精神。那么作家姜孟之怎么写特征呢?姜孟之采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写了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这《一双手》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是怎么写这双手的特点的。
板书:抓住特征
《一双手》教学实录片段二:
生14:第7、8段,描写手的样子突出他的勤劳,第16、17、19段,用数字表现他的奉献精神。
师:强调用数字说话,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
生15:第17段,用数字具体描绘手的长、宽、厚,很准确。
师:很准确?也许长24、1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这里用数字有什么用?(停顿)点出手的“奇”,与前问形成呼应,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6:第16段,说明工作量大。
师:“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若把“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删去,好不好?不好。比较点出他工作量大。联想,给读者更具体真切的感受。我八中的学生还说“亏得”表达了作者的惊诧。这词很朴素,却融入感情,自己都没有心动又如何让别人动心?我们写文章也要投入。
生17:第16段:“一天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次!”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你非常细致,注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你怎么用,怎么恰当地表情达意。在这里,作者非常吃惊,连用两个感叹号,很好地表达了此时此刻的心情。有的同学作文从头到尾,不是逗号就是句号,怎么能吸引人呢?要让标点符号为我们的文章服务。
生18:第13 段的省略号表现他对树苗的感情以及对工作的热爱。
师:是的,言犹未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生19:第13段写他的话,说明他对树苗很有感情。
师:写他对树苗很有感情,又为了什么?
众生:写人的奉献精神。
师:写人的奉献精神,要落实在细处,如语言。正像同学说的,通过他的语言看他的内心——对树苗有感情,爱他的事业,奉献就显得真实可感。而且,作者写语言很准确,很生活化。如果说“栽树是手工活。草要除,石块要拣出来,以保证树苗长得顺。因为树苗要插进土里,每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所以胶布、手油没用。”或者是专家似的理论,大家思考一下表达效果。
众生:不如原文。
师:有的同学写作文《变化》——“我”回家乡(乡村),发现它变化很大,接风宴上,没文化的奶奶说:“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们生活日新月异。”生活变好这是生活的真实,可让奶奶在家庭的饭桌上说她不可能说的话,就失去了真实,假了。为什么?文章中刻画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个性和身份。
生20:第5段,“裹”,写出手大,和前边的“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呼应,始终扣住手很大的特点。
生21:老师,如果“裹”换成“擒住”好吗?
生22:不好,“擒住”有贬义。
生23:那“得逞”呢,不也有贬义?
师:“擒住”,老鹰抓小鸡呀。不礼貌吧?他由“擒住”马上想到“得逞”,很机敏。“得逞”在这里该是中性吧。
生24:第18段,“哗哗”拟声词,“火燎燎”“红了”写得好,表现他手的粗糙。
师:说得好。作者的语言还很简洁呢:“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的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看看,红了。”非常简省,干脆。
生25:第2段,为什么要写“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众生:用拟人呀。
师:为什么要拟人呢?有什么用呢?
部分学生:生动形象。
师:生动形象,这倒也是。还有什么作用?
生26:写出工人内心里充满对树的喜爱之情,树像人一样醒来了。
师:拟人的确带来生动形象,还体现人的情感倾向,这里写出工人对树的感情,是不是还能表现工人勤劳?你们看,“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林区人扛镐上山。树木刚醒,可以上山了,工人就开始专忙活了。”
陶行知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在这节课里,大家注意到了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会了一套自主学习,自主领悟的方法:能够圆熟地运用一些早已根植于口头言表的时令语词,轻飘飘地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应该说,像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要说问题,恐怕是这节课上得太“薄”了!。学生始终在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里打滚。学生当然学得没劲了,教师也会感到自己教得没劲。其实,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人忽略,它没有华丽的词藻、煽情的语言,它朴素极了,可它很耐嚼。我们的教学博大精深,可是我们的老师往往固步自封,生怕被扣上一顶“拓展过度”的帽子,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的教育。有时候,有一些课是需要适度的旁逸斜出,否则,就显得太单薄了。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从课的一开始就增加一种厚度的设计:一、说一说含有“手”的成语。
(爱不释手 碍手碍脚 白手成家 比手划脚 垂手可得
触手可及 赤手空拳 丹青妙手 大显身手 得心应手 额手称颂 高抬贵手       
举手投足 举手之劳 蹑手蹑脚 拿手好戏 妙手偶得 妙手回春 七脚八手       
情同手足 手不释卷 束手就擒 顺手牵羊 手舞足蹈 手下留情  唾手可得      
握手言欢 心慈手软 袖手旁观 眼高手低  炙手可热 一手遮天  鹿死谁手……)
二、【投影下列诗句: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3.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导语: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我想,介绍这些虽然会花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教的话,就把课文教得有厚度了。也许同行们交流了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定还会有更多精彩的东西。
让我们回顾一下──《一双手》。写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奇手,大、粗糙、布满裂纹缠着线的手,赞颂这双手创造栽树奇迹的手,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主题容易把握。作者采访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什么写手而忽略其它?是的,要表现人物一定要抓住特征,那双手太有特点了,很能表现人物的精神风采。种树靠手,要创造奇迹,一定有动人的故事,故事就从“手”上体现。抓住了特征,作者从多个角度表现,视觉的、触觉的,正面观察的、侧面了解的如林业局工会负责同志的介绍 ,实的、虚的,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与众不同通过细节体现。人物的心灵就这样被艺术地表现。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茶馆式的讨论中,如果学生注意力集中且能积极参与讨论,课堂就迸发出无限活力;在“松散”中梳理、归纳、整合、提升,让学生明确这一课“得”的是什么。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所在。给人留下了课堂教学中“深沉”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为了增加课堂的厚度,我们也可以学着写一写。课就显得本色得多,古拙得多,却让人觉得丰满得多,厚实得多。老师的这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代表着这个时代的高端水平,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之一。总而言之,好的课必定是有厚度的,厚度并不是指数量的多,而是质量上的精粹。

 

李菊芬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藤野先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