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八只小猫》课堂实录授课人:杜亚泉中学干国祥授课班级:浙江省上虞市杜亚泉中学初一(3)班授课时间:2003年4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前交流]教师:这篇文章有没有读过?学生(乱纷纷):读过了。教师:读过两篇以上的举手。(无人举手)教师:出声地从头至尾读过一篇的举手。(1人举手)教师:看过一遍的举手。(大多数同学举手)教师(微笑):由此可见,大家对“读书”二字有严重的误解。这匆匆看一下,能叫“读书”吗?(学生笑)教师:那么什么叫“真读书”呢?我写8个字(写副板书:读到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到自己”呢?就是读文章时要从文章读到自己的感情、思想,在文中找出自己的影子。“读出问题”,这文章读下去,要能看出其中的问题。如果你读下去,问你“有问题没有”,说“没有”,问你“讲了什么”,说“不知道”,这能叫读书吗?(哄笑)记住,是人读书,不是镜子读书,得用脑子才行。能做到吗?(生答:能!)教师:上课铃声还没响,大家看到我在黑板右边写着“叶公好龙”四个字,听到过这个故事吗?(生答:没有。)没有听过的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没举手
干国祥《八只小猫》课堂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八只小猫》课堂实录
授课人:杜亚泉中学 干国祥
授课班级:浙江省上虞市杜亚泉中学初一(3)班
授课时间:2003年4月21日上午第三节
[课前交流]
教师:这篇文章有没有读过?
学生(乱纷纷):读过了。
教师:读过两篇以上的举手。(无人举手)
教师:出声地从头至尾读过一篇的举手。(1人举手)
教师:看过一遍的举手。(大多数同学举手)
教师(微笑):由此可见,大家对“读书”二字有严重的误解。这匆匆看一下,能叫“读书”吗?(学生笑)
教师:那么什么叫“真读书”呢?我写8个字(写副板书:读到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到自己”呢?就是读文章时要从文章读到自己的感情、思想,在文中找出自己的影子。“读出问题”,这文章读下去,要能看出其中的问题。如果你读下去,问你“有问题没有”,说“没有”,问你“讲了什么”,说“不知道”,这能叫读书吗?(哄笑)记住,是人读书,不是镜子读书,得用脑子才行。能做到吗?(生答:能!)
教师:上课铃声还没响,大家看到我在黑板右边写着“叶公好龙”四个字,听到过这个故事吗?(生答:没有。)没有听过的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没举手的同学想必听过,谁愿意为我们讲一下?(没同学举手,刚才不举手的学生显然局促起来。)那好吧,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叶公好龙,就是说有个叫叶公的人特别喜欢龙,――你喜欢龙吗?(生有答“喜欢”,有答“不喜欢”。)大家都是龙的传人,这龙能不喜欢吗?(生笑,教师简单讲叶公好龙的故事。中间上课铃响。)
教师:叶公真的喜欢龙吗?
众生:不喜欢。
[整体感知]
教师(停顿):好,这问题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八只小猫》。刚才大家说没好好读过课文,这样吧,我们来听课文的录音,大家可以轻声跟着录音机来谈。你可以拿起笔,把在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划出来,做个记号。
(听课文录音。)
教师:大家为什么没有跟着读。
一学生:我心里在读。
教师:好!说得好。心里在读,沉醉在课文中,说明听得很认真,听得忘了自己。
[学习第一轮,感知与整理]
教师:在大家提出所读到的问题之前,我得先检查一下大家听的效果。你们看到我黑板上加了个标题:“八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猫”。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词语或者短句子来填入这横线,要求不限,只是不能填得句子读不懂就行了。不要重复,别的同学大致说过的,就不用再拿出来。(一学生在下面说:“很多。”教师示意他起来说说。)
一学生:我不要。(众生笑)
教师:他不要!是不敢吧?他不敢谁敢?谁来?好像听说一(3)班的同学胆子还是比较大的,有没有这回事?(学生低声表示反对)没有这回事情,那好,今天我们就来胆大一回!八只怎样的小猫?
一学生:八只打败日本的小猫。
教师:好,这八只小猫比坦克巡航导弹还利害,居然打败日本了,好!再来。
一学生:八只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的小猫。
一学生:八只名副其实的小猫。
教师:“副”什么意思?(生答“符合”)“实”呢?(生答“实际”)“名副其实”什么意思呢?(生答词义)
一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师:八只不分割的一部分的小猫。(学生笑)
教师:是你说的吗?
(那学生试了几次重新表达,最后感到找不到确切的表达,就向教师示意后坐下。)
教师:你先请坐,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一学生:八只看不厌的小猫。
教师:“厌”什么意思?
学生:厌倦。
教师:对,“厌”字最初的字义里有满足的意思,“看不厌”就是“看着不会觉得看够了,厌倦了”。
一学生:八只逗人喜爱的小猫。
一学生:八只倾注了最年轻的童心最温柔的母爱的小猫。
教师:很长,但完全吻合要求。好!
一学生:八只精灵的小猫。
教师:精灵?是这个精灵(板书,学生说“是”。)八只精灵的小猫,这八只小猫是谁的?(有学生说“我的”,有学生说“精灵的”,原来这学生是从课文前面的介绍中取材的,当初教师取一般义,对之进行了否定,是不正确的。)“精灵”一般作名词用,放在这里似乎不妥,容易引人误解。所以“精灵的小猫”让人误解你的这八只小猫已经送给蓝精灵了。(众生笑)
一学生:八只姿态各异的小猫。
教师:哎,我们先停一下好不好?八只姿态各异的小猫有几个姿态?(生答“八个”)各是什么姿态?(学生纷纷读相关的课文内容。)
教师:好,我们来齐读一下,不要多读了,只读姿态。
(生齐读:“一只猫一个姿态”至“待人去抱”。)
教师:旁边有一幅插图,大家能从找到姿态相对应的猫吗?
(师生一齐为插图上的八只小猫配上课文相关语句,中间略有误差,在讨论中修正。)
[干注:此处应该趁热打铁,伺机从“这样的描述何其平庸”入手解决相关的“大小”“毛色”问题。但在课堂上教师备课不充分,略过了。]
教师:继续补题。
一学生:毛色不一。
教师:有多少毛色?
有学生:8种。
学生:3种。淡紫、银灰、浅棕三色。
一学生:八只景德镇的小猫。
一学生:八只能与人共思想共行动的小猫。
教师:这当然喽,刚才我们说这是八只名副其实的小猫,这是说你走到儿他们跟到那儿,你唤他们他们就能明白你的意思。(大多数学生竟然表示赞同,一二个学生流露茫然之色。)是这样的吗?
一学生:不是,不是,这是瓷小猫,是景德镇出产的瓷小猫。
教师:读一下这句话“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小猫,只有一个拳头的三分之一大”。什么“名”副什么“实”?
一学生:说明它们是小猫。
教师:突出哪一个字?
一学生:小。
教师:好!
[学生提问]
教师:我对刚才的检查很满意,看来一(3)班是“名副其实”的胆大的班级。现在我们进行下一轮学习:你们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大家一齐来讨论解决。
教师:提问题前我先提点建议,提问题,要做到“真”和“小”两个字。所谓“真”,就是说大家提出来的问题要是真问题,不能是假问题。什么是假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段分几层各讲了什么意思”?这些就是假问题,谁在读金庸的《笑傲江湖》的时候用问自己: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段话的段落大意是什么?毛病!所以大家注意,所谓真问题就是我真有疑惑的地方,那才是“问题”。(笑)所谓“小”,就是不要试图一个问题把所有困难都解决,要结合具体语句一点点来。为了保证提问质量,大家再来把课文读一遍,整理一下。
(生读全文。)
教师:开始提问。
(冷场良久,教师多次鼓励启发未果,请一学生试着站起来讲一个。学生坐着答“没问题”。)
教师:好,你没问题了待会儿请你来解答问题。大家都问题?(学生没声音,有没问题的意思。)
教师:没问题那可真成了问题,这还是最大的问题。真的没有?刚才我上课前写了两句话,后一句是“读出问题”,我们上课前知道那样读错了,要改进,要“读出问题”,那总得一步步走,谁先来试试?
一学生:(读“我看出景德镇陶器研究所……美好的感情的结晶”。)为什么说它们是“美好感情的结晶”?为什么它们既是“童心”又是“母爱”?
教师:(复述问题)谁能回答?请刚才没问题的同学来试着解答一下。
一学生:那个设计员年纪还很年轻。
教师(插诨):但做了母亲。(众笑。)
此学生:但是他把这些瓷小猫当成自己的子女,所以说倾注了最温柔的母爱。
教师:倒说的也是。反过来可不可以说:设计者不小了,但是他在设计创作瓷小猫的时候似乎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所以说是“倾注了自己最年轻的童心和最温柔的母爱”。(学生赞同)
教师:这同学还真没问题。继续。
一学生: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说“一定会增添我们生活中无限的美”,这是什么“美”?
教师:从课文看是什么美?
一学生:生活的美。
一学生:外貌美。
教师:应该是一种艺术美吧,大家看窗外的风景,山清水秀,这叫自然美。大家还要追求心灵上的美,这个工艺品应该叫艺术美。好,不美了。回来课文,继续提问。
[1] [2]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