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大家说有没有?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生:齐读第二段两遍。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
《爱莲说》课堂实录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执教感言
在美文美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的这堂课虽称不上一把锋利的宝剑,但却凝聚了我多年来古文教学研究的成果。更体现了我对古文教学的理念和思考。《爱莲说》是千古名篇,短短119个字,浓缩了哲学大师对于莲花的赞美,对于君子美德的歌颂,对于北宋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语言简洁凝练,文笔生动优美、含义隽永。对于这样一篇美文,只有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美读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文意美、结构美、手法美和情感美。也只有在这种美文美读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
是能够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程度则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法。因此每节课后教师必须首先反思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范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1);通过思读、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目标(2)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去感悟莲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从而激发对顾问的热爱,对周敦颐的赞赏和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作为一堂课改研究课,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最新教学理念有着很强的职业敏感。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杰出的语文教师,绝不是将理念直接搬上自己的课堂,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将其辩证的消化吸收,自然地融进教学设计中去,那么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由学生自学完成。而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路,品悟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2)文言文教学要唤醒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简约生动含蓄深刻之美。文言文教学不是古汉语教学,重视基础不等于字字讲。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教学那样先剖析字词,再逐句翻译课文,最后再分析内容,恐怕再美的作品也会变成鸡肋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各种读的方式,例如:范读、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齐读、反复品读和思考研读。同时重点挖掘文言文本身的美,适度淡化了对“言”的关注,增强对“文”的感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文言美的熏陶和感悟。
(3)语文教学本身要民主而有效。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中将“话语权、思考权和选择权”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主要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本节课中“译读”后的质疑、学生表述莲花内在美在哪里、品味语言精妙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民主和有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行的“对话”原则,力争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的过程。真正的还原语文的原滋原味。
(4)关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本节课中“品读”环节教师可能预设出了一些结果,但是学生在课堂中会随时生成老师没有关注的语言,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新知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究写作手法时,教师预设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我灵活应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巧妙的生成了本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常常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又美丽,精彩而又深刻。
(5)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传授。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两种阅读方法的展示:①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写法)――写怎样(语言)――为何写(主题),这种自我提问式阅读法会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收获走出课文。②文言文阅读要“熟读精思”。有了方法的传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完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