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爱莲说》课堂实录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正文

《爱莲说》课堂实录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224

概要: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

《爱莲说》课堂实录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我从“中通外直”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