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文言知识”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正文

“文言知识”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01-04 17:04:2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657

概要: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二、夫1 代词 (1)表近指。相当于“这”“此”。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近》 (2)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 助词 (1)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 (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三、盖1 名词 (1)车盖;日出处大如车盖。( 〈〈两小儿辩日〉〉 ) (2)器物的盖子;器则执盖。(〈〈礼记。少仪〉〉)2副词 (1)大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连词 (1

“文言知识”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二、夫
1 代词
 (1)表近指。相当于“这”“此”。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近》
 (2)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 助词
 (1)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
 (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三、盖
1 名词
  (1)车盖;日出处大如车盖。( 〈〈两小儿辩日〉〉  )
  (2)器物的盖子;器则执盖。(〈〈礼记。少仪〉〉)
2副词
  (1)大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连词
  (1)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盖将其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
  (2)原来是;盖一癞蛤蟆也。 (〈〈幼时记趣〉〉)
4动词
  (1遮蔽;掩盖;枝枝相覆盖
  (2)超过,压倒;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项羽本纪〉〉 )
  四、乎    
    1.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赋》)
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
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五、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六、是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表判断)
是己而非人,俗之通病。《问说》(以……为是   认为……正确)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正确)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这 这个 这样)
     唯利是图。(与唯构成“唯……是”结构  是表宾语前置))
     是故圣愈圣,愚益愚。《师说》(复合词,是故 ,是以;因此,所以)
七、所
1.用作助词。
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八、为
1.动词。
①做。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②成为。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③担任。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④是,算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⑤通“谓”。可译为“说”。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
①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②给,替。如:“庖丁为文惠王解牛。”(《庖丁解牛》)
“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③向,对。如:“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④因为。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九、焉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②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蕉(《鱼我所欲也》)
③“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如: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殽之战》
十、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日:“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