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复习(九年级)» 正文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复习(九年级)

[01-04 17:04:23]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825

概要: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复习(九年级),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
  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 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
  1  (三)动词
  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斥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
  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副词
  有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1] [2]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知识”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