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2017年中考文言文预测2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正文

2017年中考文言文预测2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239

概要:5、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 古: 今:(2)至于北海 古: 今:(3)于是焉 古: 今:6、词类活用(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3)顺流而东行:7.通假字。(1)不辩牛马: (2)泾流之大:8.一词多义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见 不见水端 见笑于大方之家闻 闻道百 少仲尼之闻 面 东面而视 伯始旋其面目若 望洋向若而叹 以为莫己若者 少少有大志 少仲尼之闻9、解释下列虚词(1)之 泾流之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野语有之曰()/ 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而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望洋向若而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翻

2017年中考文言文预测2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5、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       今:
(2)至于北海 古:          今:
(3)于是焉    古:            今:
6、词类活用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
(3)顺流而东行:
7.通假字。
(1)不辩牛马:    (2)泾流之大:
8.一词多义
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见   不见水端       见笑于大方之家
闻   闻道百         少仲尼之闻      
面   东面而视             伯始旋其面目
若  望洋向若而叹          以为莫己若者   
少少有大志                少仲尼之闻
9、解释下列虚词
(1)之    泾流之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吾非至于子之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野语有之曰( )/ 我之谓也(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2)而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望洋向若而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②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愚公移山

一、【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
二、【文本解读】
1、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2、文章脉络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3、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三、【同步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
2、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杂然: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谋日(聚室:                  )
⑺何苦而不平( 苦:    )            
⑻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
⑼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        
⑽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
⑾山北之塞(塞:  )                
 ⑿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彻: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