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古文学习初中语文古文学习资料(九上)(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正文

初中语文古文学习资料(九上)(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01-04 17:08:52]   来源:http://www.51jxk.com  古文学习   阅读:8707

概要: 初中语文(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九上)《秋水》1、作者简介: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2、字音:泾jīng涘 sì渚 zhǔ殆dài3、通假字: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泾流之大:“泾”通“径”,指河的宽度。4、重点实词:秋水:秋天的洪水。端:尽头。时:按时。灌:注入。欣然:高兴的样子。东面:面向东。面,面向。面目:面孔。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野语:俗语,俗话。闻:听说,知道。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涘:水边。己:自身。旋:旋转,掉转。殆:危险。5、重点虚词:之泾流之大(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说法)于于是焉(介词,在) 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6、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少”;闻:动词作名词,见闻)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作意动词,“认

初中语文古文学习资料(九上)(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标签:古文学习翻译,http://www.51jxk.com



 初中语文(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九上)

《秋 水》
1、作者简介: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2、字音:泾jīng    涘 sì    渚 zhǔ   殆 dài
3、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指河的宽度。
4、重点实词:
秋水:秋天的洪水。 端:尽头。  时:按时。  灌:注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东面:面向东。面,面向。 面目:面孔。 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野语:俗语,俗话。
闻:听说,知道。 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涘:水边。 己:自身。
旋:旋转,掉转。 殆:危险。
5、重点虚词:
之  泾流之大(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说法)
于  于是焉(介词,在)                     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到)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6、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少”;闻:动词作名词,见闻)
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轻”、“轻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盛美的东西”)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7、一词多义:
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副词,方才、刚刚)  始吾弗信(副词,开始)
若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北海若)
见  不见小端(动词,看见)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闻    闻道百(动词,听说、知道)            闻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知识)
8、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河  古义:黄河;今义:河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  古义:大道;今义:不小气。
9、重点句式:
(一) 倒装句:
1、 以为莫己若者(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无实义)
(二)被动句: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见”意为“被”,“……见……于……”是表示被动的固定格式之一)
10、重点句子:
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1、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于见闻而盲目地骄傲自大。
12、本文采用对比手法。

《愚公移山》
1、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字音:
仞 rèn 迂 yū 箕畚 jīběn 孀 shuāng 龀 chèn 匮 kuí厝cuò 塞 sè  曾zēng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fǎn 返回)
汝之不惠(“惠”通“慧”,huì 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wú 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cuò 放置)
无陇断焉(“陇”通“垄”,lǒng 高达的山)
4、重点实词: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河阳:黄河的北岸。 惩:苦于。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室:家人。 杂然:纷纷。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三夫:三个人。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易节:季节交换。叟:老头。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是指思想的改变。 厝:放置。 陇断:高大的山。    
迂:曲折,绕远。 谋:谋划,商量。
5、重点虚词:
且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无陇断焉(助词“了”)  有子存焉(语气助词“呢”)
始  始龀(刚刚)       始一反焉(才)
6、词类活用:
出入之迂也(出入:动词作名词,出门,进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跳往助之(跳:动词作状语,表状态,跳着)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何苦而不平(平:形容词作动词,挖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阻止,阻拦)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一词多义:
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以  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
其  帝感其诚(代词,代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之  告之于帝(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惩山北之塞(助词,的)
   汝之不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且    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那里)    始一反焉(句末,加强语气)
8、古今异义:
虽我之死(虽:古,即使;今,虽然)
汝心之固(心:古,思想;今,心脏)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尚且;今,曾经)
何苦而不平(何苦:古,哪怕,怎怕;今,不值得,犯不着)
河阳之北(阳:古,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今,太阳)
而山不加增(加:古,副词,更加;今,增加)
9、重点句式:
(一) 被动句:帝感其诚
(二)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10、重点句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人定胜天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1、这篇寓言故事结构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和结局,其中的细节描写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重要作用。
12、本文作者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烘托,主要是侧面描写,如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3、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与封建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扁鹊见蔡桓公》
1、作者简介: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2、字音: 鹊què    腠còu   桓huán   熨wèi     髓suǐ    
3、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4、重点实词:
有间:有一会儿。 腠理:皮肤的纹理。 居:止,停。  应:理睬;  及:达到。
属:管,掌管。  请:询问。  故:特地。  索:寻找。
5、重点虚词:
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君之病在肌肤(结构助词,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
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
   臣是以无请也(连词,因为,由于)
6、词类活用:
针石之所及也(针石:名词作动词,用针刺治病)
7、一词多义:
间:立有间(一会儿,片刻)             眉间广尺(之间)
居:居十日(停留)                     面山而居(居住)

[1] [2] [3]  下一页


Tag:古文学习古文学习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古文学习
上一篇:初中语文古文学习资料(九下)(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