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标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正文

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标   阅读:8913

概要:胡奇良[摘要]课堂上往往没有学生的提问。学生提问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支点,是实现学生主体的一种途径,是走向对话的一种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促使学生提问的对策探讨,即转变师生观念,营造良好氛围;指导方式方法,提供对话空间;及时作好评价,激发提问兴趣。[关键词]学生提问;对策 现 状 探 析先来看一则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中小学,调查了语文、数学课各9节,发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一名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在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45分钟之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了98个问题。”[1]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事情好象发生在上海,但似乎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环视周遭,这种师问生答的形式几乎占据了课堂,而且可能已经成为当前阅读教学课堂的主流形态。这种课堂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它终究会走向“罗马”。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

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改革初探,标签:语文新课标内容,http://www.51jxk.com



胡奇良

[摘 要] 课堂上往往没有学生的提问。学生提问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支点,是实现学生主体的一种途径,是走向对话的一种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促使学生提问的对策探讨,即转变师生观念,营造良好氛围;指导方式方法,提供对话空间;及时作好评价,激发提问兴趣。

[关键词] 学生提问;对策



                             现   状   探   析

先来看一则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中小学,调查了语文、数学课各9节,发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一名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在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45分钟之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了98个问题。”[1]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事情好象发生在上海,但似乎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环视周遭,这种师问生答的形式几乎占据了课堂,而且可能已经成为当前阅读教学课堂的主流形态。这种课堂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它终究会走向“罗马”。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具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2]。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因此,这种课堂其实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质,课堂由师生互动交往的平台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3]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其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不是被动地反应,不是教师外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参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依此,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积极接受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成教材的再创造任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重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作品是对话的一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成为了对话的另一方。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达成视界的融合。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就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积极的信息加工理论也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主体,就必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动。

意   义   探   寻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提问的课堂由训诲型、传授型转化为对话型的课堂。

学生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重视学生的提问,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重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雅斯贝尔斯说:“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4] 老师怀揣“答案”,独霸讲坛,苦心经营问题,上演一问一答的“闹”剧,其实就是“目中无人”。而学生提问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拥有者,成为课堂信息的直接提供者。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学生提问使学生从接受走向体验。雅斯贝尔斯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象转让货物。” [5]接受、灌输就是货物(教参或教案)的转让,而唤醒则是一种内心的敞亮,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即转让是外烁的,唤醒是内发的。学生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从中获得发现的惊奇与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以及创造的快乐。

学生提问使课堂从对白走向对话。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如下论述:“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6]教师的教,其实是在和学生一起学,唯有这样的“死去活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才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与更新”。 [7]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如果我作为我的‘你’而面对人,并向他吐诉原初词‘我——你’,此时他不再是物中之一物,不再是由物构成的物” [8]在“我——你”关系中,双方都是主体,来往是双向互动、相互对等、互相开放的对话关系。对话是生成的,是一种精神的相遇,是一种经验的共享。那种指向预设知识与正确答案的教学形式或曰“启发式”,形式上一问一答,往来热闹,实质上却不是对话而是对白。

对   策   探   讨

阅读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技术,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因为这已经涉及到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涉及到教师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所以,让学生能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或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学术氛围,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环境。唯其如此,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充满主动的探究热情。所以,

对策之一:转变师生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给学生“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还要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1、公开备课资料,组织思想争鸣

师生共同占有备课资料,公开《教参》。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也体现教学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学生又拥有了其他的阅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的经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结论。同时,师生通过鉴别、取舍和消化,能研讨文章更为深层的问题。现代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个性思想,尽管他们学识有限,但他们也会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视界向文本发难诘问,在语文课堂中总会闪烁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所以,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思想争鸣的环境。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探索真理的勇气了。老师更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

2、鼓励挑战权威,提倡师生商量

多年来的常规教学,使学生产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听的迷信思想。为破除迷信,可以利用最新教学杂志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课本的质疑性的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既然课堂上提倡师生平等,就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既然说要尊重学生,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可以采纳天津市特级教师李鉴蕙对学生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9] 

对策之二:指导方式方法, 提供对话空间

1、提出自学要求,留足思考时空。

一般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边空白处。学生自学课文要求做到四看一查一提问。四看,即看注释、看课文、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看《教参》及有关资料;一查即查字典、词典及有关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然后,按小组(水平有递度的6至7人为宜)课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把意见不一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在笔记本中,在上新课前,交给老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去解决心中的疑问了。当然,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追着教师或到办公室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提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内容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标
上一篇:论新课标下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