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就是以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理解和说明的现象,因而问题也就是思想的资源、思想的推动力,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财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更为坚实的建构知识,也在于很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关于研究性学习,我们还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的特点是:①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
新课程条件下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就是以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理解和说明的现象,因而问题也就是思想的资源、思想的推动力,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财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更为坚实的建构知识,也在于很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
关于研究性学习,我们还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的特点是:
①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② 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的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有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运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③ 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它的主观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④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⑤ 重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虽重视结果,但是更之中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经过研究最后呈现出的结果可能稚嫩可笑,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对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学生试图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只是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向,主要是系统知识传授,虽然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一般也要求对学生情感、态度、技能有所培养,但是知识传授始终是第一位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下几点应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
①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研究性学习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不仅是克服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将实践、探究、体验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的能力不同,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分析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实现问题解决,并进行思想表述和成果交流活动。他十分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③学会合作与分享。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一般的学科教学中,尽管也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但其目的仍主要是提高教学效率,其人际合作关系通常表现为学习中的先进者帮助后进者,所以效果受到影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有利于人际沟通的良好空间。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以合作手段取得集体的成功,各成员的努力结果相互依存,成为整体的重要部分。此外,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或社会人士之间也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这无疑对于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与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④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认真踏实、坚定执著、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争取成功,并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成果,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我。这有利于学生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有效地培养起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⑤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通过社会实践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广阔空间。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承担课题(项目)实施研究,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他们在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概念,解释和分析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同时,将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维护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权利,真正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3、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①选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中教与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问题”,就类似学科教学重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打这样的比方,选题对于整个课程实施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无需赘言。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一般来说,学生的课题都来自他的日常生活。要在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想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未解之谜。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差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就学生的培养和科学的发明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通常依靠知识、技能和实验,但从新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则需要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造性的想象。
另外,从人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等都被调动和诱发。提问题的过程,学生将经历思维的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思维训练过程。同时因为意识到有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推动他去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因此,问题既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动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