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升人文素质,培育科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解读中国古典诗歌 教师随笔» 正文

升人文素质,培育科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解读中国古典诗歌 教师随笔

[01-04 21:07:2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程   阅读:8212

概要: 内容摘要: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准对高中生鉴赏能力的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教师指导的主要途径有:一、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的历史,把握古典诗歌词语中的文化积淀。二、指导学生鉴赏诗歌要懂得知人察情。三、指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第一、美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第二、运用联想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走进诗歌的意境。关键词:以意逆志 知人察情 意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殿堂,具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能力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解读字词,更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

升人文素质,培育科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解读中国古典诗歌 教师随笔,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内容摘要: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准对高中生鉴赏能力的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教师指导的主要途径有:一、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的历史,把握古典诗歌词语中的文化积淀。二、指导学生鉴赏诗歌要懂得知人察情。三、指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第一、美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第二、运用联想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走进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以意逆志  知人察情  意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殿堂,具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能力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解读字词,更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意逆志。然而学生在解读、鉴赏诗歌的时候往往会错意,因而无法正确地做出鉴赏判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对学生鉴赏诗歌进行指导、训练。
一、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的历史,把握古典诗歌词语中的文化积淀。
了解诗人所处历史年代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文学史,有助于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把握诗歌的主旨。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史料,因此了解诗人生活的历史年代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助于解读诗歌。例如,解读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歌的时候,教师如果指导学生了解汉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中原为家园的历史,了解南宋王朝是被金兵驱赶出中原的历史,那么这将有益于学生理解陆游的家国之恨。而了解文史,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真正含义,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古典诗歌中字词、意象,大多是古人留下的语言资料,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字词、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含义。因此,学生要想走进诗歌的意境,以意逆志,就要有一定的文学知识。例如《文史知识》 81年2期,有倪其心同志分析唐代孟浩然《过放人庄》的一篇文章。《过敌人庄》一诗粗看起来明白如话,然而倪其心同志根据律诗的规则和前人的注释,指出诗中第一句“鸡黍”化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典;第五句“开轩”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语点;第六句“桑麻”用陶渊明《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语意;末二句又用陶渊明在重阳节出宅把菊、酌酒醉归典。从而揭示这首诗在叙事、抒情中还有述志之意,写出了孟浩然原来想学孔子“为了行义而谋仕”,后来又像阮籍那样“从现实政治中有所觉悟”;最后“追慕陶渊明的意向”,“有意要归耕田园”。这一层自述志趣变化的含义,在诗句中蕴藏较深,倪其心同志是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诗词欣赏经验才把它挖掘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把古诗作为古代人的诗来读,显然表现了对原作各句的深入理解。只有了解诗人生活的历史,把握古典诗歌词语中的文化积淀,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以意逆志”。
二、指导学生鉴赏诗歌要懂得知人察情。
我国古代文学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最早语见《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说明诗歌自古以来是用来表达诗人理想抱负的。六朝时,陆机在《文赋》中又明确提出“诗缘情”,意思是说诗歌是抒发感情的。所以说,诗歌是要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志向、怀抱、感情的。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经历,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失意之人,为什么李白在失意之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杜甫却低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为什么李白的诗歌给人以振奋,杜甫的诗却让人深感压抑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跟他们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是被重金放回得,经济上他不困顿,他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因此李白诗中多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多慷慨之情;而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晚年又在西南间飘零,他终生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因而杜甫诗中多忧国忧民的低沉。所以说,学生学会从诗人经历的角度解读诗歌,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的。
三、指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才能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领悟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点。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换一句话解释就是: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就形成了诗歌中诗人创造的“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美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前苏联教育家斯米尔诺夫曾说:“作品的朗读占着我们工作的大部分。假如我们认为朗读的材料是第一流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的艺术方面:色彩、形象、语言的生动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教。那是保证学生对美的理解,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中国古典诗歌是很讲究音韵美的,例如:清脆美,高亢美,流利美,浑厚美,连腔美,等等。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一种解读,它可以传达师生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理解,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作品的内容,形成立体思维,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美读,把诗歌的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中去,使学生毫无障碍的接受诗歌内容的感染熏陶。
第二、运用联想、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去。中国古诗很多诗句都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画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烂漫春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夏景,有“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萧瑟秋景,有“梅须逊雪三分白”的冬景;有雄奇阔大的壮阔之景,有旷放开朗之景,有苍凉悲壮之景,有深邃沉郁之景。教师在指导学生品位诗歌的意境的时候,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个人的审美兴趣的角度,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再现诗歌意境中的画面,以此来走进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才能科学的解读古典诗歌,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达武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雨僧网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王夫之,等.清诗话:上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4、李敬一  《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山西日报
 

瓶子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反思(人教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