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正文

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研究性学习   阅读:8678

概要: 文/谭轶斌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泛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学习。它不是培养“小科学家”,也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所有高中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学习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理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参与而非旁观的、探究而非灌输的、体验而非分析的、互动而非静止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而研究性学习恰能实现这些目标。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

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标签:研究性学习范文,http://www.51jxk.com



                                       文/谭轶斌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泛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学习。它不是培养“小科学家”,也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所有高中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学习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理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参与而非旁观的、探究而非灌输的、体验而非分析的、互动而非静止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而研究性学习恰能实现这些目标。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
 近几年,我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阶段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准备阶段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为在高中三年内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开列课外书单 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①中外文学名著。名著不能不读,它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携带者,能构成学生人生的基石。
 ②文化名人散文,如周作人、巴金、胡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韩少功、魏明伦等作家的文章。选文主要考虑作品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文章学生不一定深入理解,但这是一个必要的储存。
 ③优秀报刊,如《读书》《文学自由谈》《散文·海外版》《南方周末》等等。
  2.调整教材篇目 教材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的典型材料,教学过程需要灵活地使用这些材料,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审视并重新整合了三年的教材。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从文学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线索,以作品为基准点,进行横向延伸。
 比如,把鲁迅作品单独列为一个单元。以《呐喊·自序》作为精讲篇目,印发萧红的《怀念鲁迅先生》作为课外读物,另补充张承志的《致先生书》作为略读课文。把鲁迅纪念馆作为课程资源,强调了先生生平中的重要部分,背诵《自题小像》和《自嘲》两诗,以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一书为参考,适时向学生渗透周氏兄弟关于中国国民性思考的见解。然后学习《药》,更鼓励学生课余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经典篇目。
 又如,把《与朱元思书》《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名文编成一个辞赋单元;又特意编排了一个现当代诗歌单元,包括郭沫若的《天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
  3.改革测评手段 我们把评价标准建立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测评分为常规手段与非常规手段。就后者而言,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高一年级写700字左右读书笔记,高二年级写1000-1500字读书报告,高三年级写3000字小论文。
 就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而言,我们在考试形式和拟卷上作了改革。比如,采取听力、闭卷、开卷三部分相结合的形式。听力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考察学生听辨和理解能力。诸如朗读一个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前后内容判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典型细节等,或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续写结尾。闭卷部分主要考察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名篇和文化常识都在考察之列。听力和闭卷部分共占总分的30%。占总分70%的是开卷部分。这部分注重文史结合,不管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写作,更为突出人文素质的综合考查。
  二、高一阶段
  自觉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有一个转变与适应期,也对新的学习充满了渴望与新奇感,教师必须抓住时机,设法使学生改变原先对语文学习的不良看法,唤起并留住对语文的浓厚兴趣。研究性学习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做法,这正有利于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惰化。只有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非一个认知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保证研究性学习正常有序地开展。
  1.抓住热点问题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如果教师能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那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当网络文学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生活并影响思想时,教师及时开展了课堂讨论——“我们看网络文学”;当日韩的青春偶像剧成为同学们饭后茶余的谈资时,当韩寒的名字连同其偏才的事迹挂在同学们的嘴上时,我们及时组织了课堂辩论;当教师感觉到部分学生正在渐渐失去诗歌精神的时候,搞了专题研究——“顾城诗歌与顾城现象”,还把讨论的空间安排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生阅览室。那种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血液在涌动。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热情之高是教师们始料不及的,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可小觑,有些发言可谓掷地有声。大家在唇枪舌剑中提升了思维,锻炼了语言,体验了情感。
  2.设计活泼形式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传统。如果能不时地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不愁没学生喜欢。
 在学习印度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和中国现当代诗歌时,教师不是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布置回家作业: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然后灌制成磁带,有条件的配上背景音乐。此语一出,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几天后,作业全交。当一盒盒磁带在办公室里播放,老师们惊呆了:这是我们学生念的?与电台播音员所读不相上下!
 学习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时,教师把同学们带到了校园漂亮的草坪上,请大家在室外高声朗读。同学们像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一个个兴味盎然。草坪中央正好有座假山,有几个男生站到了假山石上,放开了喉咙,感受郭老痛快淋漓的“我是一条天狗啊”!
 在学习茅盾的《风景谈》时,教师请同学们挑选六幅画面中的一幅设计MTV,要求展开想象组织画画,配上同画面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设计一段能揭示主题的画外音。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与才能是无法估量的。
  3.引导学生质疑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印发了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对完璧归赵之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蔺相如对“曲”“直”的判断是错误的,其所以得安然,仅是一时侥幸)。学生阅读之后,思想豁然开朗了,原来对千古名文也能提出不同意见啊!同学们极为佩服作者敢于独抒己见、不囿于历史定论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大胆地进行质疑了。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近语文研究性学习,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1] [2] [3]  下一页


Tag: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研究性学习
上一篇:走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认识误区之一--只是为了转变学习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