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 正文

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63

概要: 西昌二中 郭建中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语文难教,说什么“学生太笨,这么简单的课文都不懂”,“要说不会说,要写不会写,不是学语文的料”,“字都写不伸展还学什么语文哟”,“学生不重视语文,叫我怎么教呢”。不外乎是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不够,或学生达不到老师希望的要求。 且不说学生对语文重要性认识的责任是语文教师自己讲解不够,也不想说任何人都有学习自己母语的义务和权利,没有配不配的说法;也不想说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谈谈有没有一个发育正常,没有头脑疾病的学生学不好语文(自己的母语)和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不是学语文的料”学生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韩非子生而口吃,不能言辩,当时的一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之学”却招收了他,在荀卿等教师的教导下,他扬长避短,成材了,写出了令秦王嬴政叫绝的文章。嬴政每读他的文章时就渴望亲自与他畅谈,想象他一定是一位风流倜傥、口若悬河的辩士。秦王经过一段时间的茶饭不思的思慕后终于见到韩非子,才知道他能写而不能口辩。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和尚资质极钝,没有什么理解力和记忆力,释迦牟尼就教他朗读“苕

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西昌二中 郭建中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语文难教,说什么“学生太笨,这么简单的课文都不懂”,“要说不会说,要写不会写,不是学语文的料”,“字都写不伸展还学什么语文哟”,“学生不重视语文,叫我怎么教呢”。不外乎是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不够,或学生达不到老师希望的要求。 且不说学生对语文重要性认识的责任是语文教师自己讲解不够,也不想说任何人都有学习自己母语的义务和权利,没有配不配的说法;也不想说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谈谈有没有一个发育正常,没有头脑疾病的学生学不好语文(自己的母语)和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不是学语文的料”学生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韩非子生而口吃,不能言辩,当时的一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之学”却招收了他,在荀卿等教师的教导下,他扬长避短,成材了,写出了令秦王嬴政叫绝的文章。嬴政每读他的文章时就渴望亲自与他畅谈,想象他一定是一位风流倜傥、口若悬河的辩士。秦王经过一段时间的茶饭不思的思慕后终于见到韩非子,才知道他能写而不能口辩。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和尚资质极钝,没有什么理解力和记忆力,释迦牟尼就教他朗读“苕帚”二字。他早晚不停地念,但读“苕”时就忘了"帚",念帚时又忘了“苕”。和尚不灰心,经常自我“克责”,“系念不休”,终于有一天能朗诵“苕帚”二字,“于此大悟,得无碍辩才”。
  以上二例对我们教语文的教师应该有点启发吧?应该能说明一个人只要他发育正常,没有影响智力的疾病,不管多么“鲁钝”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还可以教好。韩非子若是生在今天,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一定不喜欢他,因为他不能达到语文大纲上要求的“听说读写”中的“说”和“读”的要求。但是荀卿等老师却“因材施教”,使他笔下生花,成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也排在诸子百家散文之列令后人景仰。和尚也是如此,他肯定“不是学语文的料”。他可以说是鲁钝到了极点,佛祖不因此嫌弃他,而是选取适合和尚学语言的途径——念“苕帚”二字。佛祖了解和尚,知道他虽然鲁钝,没什么理解力和记忆力,但也了解他的素质优势,即刻苦和善于不断反省自己,就从最简单也是最适合和尚学习的字的发音上引导他学习语言(梵文“苕帚”二字怎么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最后,和尚果然练就了口若悬河的才能。
  由此我想到一句俗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话可谓道出教育的真谛。学生能否教好的关键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你会不会教,教不教得好,会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其实已经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因材施教”。韩非子和和尚成材的事就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既然“因材施教”可以解决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那么,我们有必要谈一谈“因材施教”。大家都知道,最先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孔子。《论语·先进》篇记述,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了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又一次,冉有问同样问题,孔子却答:“是的,听到后就可以行动。”公西华不解,问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回答却不一样,孔子说:冉有个性柔和,所以要他敢于进取;子路好胜,所以要他知退。”这就是“因材施教”。后来朱熹以此为例,概括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并解释说“材,质也。”用今天的话说,“材”就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形成的资质,包括人的智力、志趣、性格等等因素。“因材施教”亦即根据人的不同资质而施行相应的教育的意思。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的千差万别,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的先天的资质(即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有些方面的“材”是与生俱有的,也就是说人脑并非生而一块白板。人生下来后,他的遗传基因就决定他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所成就。例如,有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人天生节奏感强、有人天生一副好嗓子、有人天生有适合奔跑的脚弓和腿、有人天生长于计算、有人天生长于舞蹈等等。此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等等,这是后天形成的“材”。可见,人的资质由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材构成,而这两项本身就千差万别,因而人的资质也就千差万别。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整齐划一、简单机械,特别不能板板六十四,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而最适合于千差万别资质的学生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人的资质才能被充分催化而得以发展,才能使那些“大智若愚”的天质被掩盖的学生顺利成材。我说“因材施教”是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顺利成材的最佳教学原则,也由于“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实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实质。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形象地解释了教育的实质。教育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或铸造,就是说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生长发展。而这个“自由”不是无政府状态的自生自灭,应该是顺应人的资质发展的自由,是保护人的自身的与生具有的或后天形成的可以发展的智力、人格、志趣、道德、审美、情感等等的自由。那么可以说,“因材施教”与教育的实质的内涵是一致的。
  再看“素质教育”。李岚清副总理在1995年提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教育”,简称“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等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这完全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可是,人的素质不是可以“硬造”出来的,而是在先天具有的资质和后天自然、半自然中形成的材的基础上,由教育者去开发、引导、培养或孵化出来的。当然,有的人可能先天和后天都不具备某种素质,那么就只能给他“种”素质的胚胎,而不能强行制造。比如,一个孩子没有音乐知识,没有节奏概念,没有乐感,没见过钢琴,也不喜欢音乐,而家长并不先给他“种”音乐素质的“胚胎”,就强行他练车尔尼的一系列练习曲,结果恐怕是出不了刘诗昆的,甚至可能向家长极不愿意的方向发展。其实,人的素质胚胎在人身上是比较全面合理的存在着,只不过常常因为某素质显著而将其掩盖了。就如一个杀人狂,除非他患了特殊疾病不能算正常人,否则,在他身上应该有善良的一面(至少一点)总是存在的或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如果他的这一点“善心”被正确地“孵化”,他就可以像《世说新语》上的周处那样“改过自新”。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就是“孵化”、引导、生成人的素质,与教育的实质完全吻合,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进行相应教育也是一致的。
  语文教师肩负着的不是用“工具学科”就能简单定义的、一个人一生用的最多的、能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在众多的学科中是最能够多方面催化人的素质的学科,无论是语文所包含的“道”,还是语文所包含的“美”;无论是语文的“百科性”,还是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借助语言来完成思考,都是说语文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的最佳选择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以使“不是学语文的料” 的学生对号入座,各得其所。口吃的就纠正口吃,纠正不了的,发展他的可以发展的别的方面,其他方面统统不能发展的,就给他“种”,就“孵”,就“育”。总之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条适合他学习语文的途径的。
  语文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韩愈《马说》里指出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终使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资质被埋没。
  由此看来,察材本身就是对语文教师自己的考查。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等,都要影响他正确识材。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只看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或只凭作文就判其是否在语文上有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比如学习成绩全校“倒数第一名”的司汤达,讲成绩真是一无是处,看作文鬼话连篇,身体又差,还经常旷课,谁会识别他是将来写出《红与黑》,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文学巨匠呢?又如,郭沫若,当年语文成绩并不比今天多数学生强。还有巴尔扎克曾被家人认定为“不是搞写作的料”,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由此可见,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这些名人由于自己的抗争和奋斗或偶遇识材者,他们成功了,而那些本来可以成为令人景仰的巨人却因无人识材而被埋没的人才不知有多少呢!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加强思辩“歧义”知识点的能力训练
《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相关文章
  1. 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也谈“因材施教”是中学语文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