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1)» 正文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1)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70

概要:论坛精华帖:http://www.51jx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825无痕雪转载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1) 吕达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并不是任何什么教育都能提高国民素质、都能培养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一百年前,面对内忧外患,志士仁人们喊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呼唤新学堂、新教育问世。因为腐败的科举教育非但救不了国,反而祸国殃民,误国害国,甚至亡国。一百年后的今天,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他又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兴国,而唯应试教育非但兴不了国,反而窒息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1),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论坛精华帖:http://www.51jx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825

无痕雪转载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1) 

 

吕达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并不是任何什么教育都能提高国民素质、都能培养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一百年前,面对内忧外患,志士仁人们喊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呼唤新学堂、新教育问世。因为腐败的科举教育非但救不了国,反而祸国殃民,误国害国,甚至亡国。一百年后的今天,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他又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兴国,而唯应试教育非但兴不了国,反而窒息人的创新精神,摧残人才,扼杀人才。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培养一批又一批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举措,其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而唯应试教育的着眼点只在少数学生的升学;只追求考试科目的高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只是为了被动地应付考试。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全方位地推进,才能奏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使全体师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这是根本的前提;而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是核心;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是导向。四者缺一不可。 



  加强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就是要解决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课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定义。从内涵上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也即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科目。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计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狭义的课程仅指第一项含义,或指第一、第二项含义。 



  学校课程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未来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培养需要蓝图。课程就是蓝图。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要有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要有各种不同的课程。课程蓝图有特点、有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可能有特点、有特色。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深化、落实到课程这个核心问题上。如果没有课程的实质性改革,而只改学制,或只改教法,这样的教育改革,最后是不可能达到成功目的的。 



  (一)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的共同特点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面对21世纪的挑战,当代世界各国对中小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条: 



  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知识是力量,道德更是力量。人们越来越具有这样的共识:智育不合格者是次品,体育不合格者是残品,而德育不合格者则是危险品。虽然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至于如何重视,并不是一定要增设课程、增加课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改进学校德育的方法,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结合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注意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往往能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2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 



  中小学的"基础",不仅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应包括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但是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具有最强的稳定性,最长的时效性,最大的迁移性。在当今和未来社会,无论是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还是就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在某一领域具有高新水平的人才,另一方面,具有高新水平的人才又同时需要具备更宽厚更扎实的基础。中小学的学制和课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制和课时里,抓住了基础,就是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关键。当然,"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但是这种更新必须恰如其分地选择,"新成果新成就"要转化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科学"要转化为"学科",必须适时、适度,"老知识老内容"是否要从课程教材中删除,如何删除,也要正确定位。 



  3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信息社会。人脑加电脑,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未来学校必将更加开放,更加社会化,更加国际化。为了使下一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智能,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国际教育界日益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可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根据笔者的理解,这四种基本能力的含义可作如下解释。 



  (1)学会求知的能力(learing to know),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这是终身教育的根本。 



  (2)学会做事的能力(learning to do),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也就是说,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因此,学会做事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同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 



  (3)学会共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也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4)学会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上述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学生以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改革的构想--一个目标,两段设计,三级管理,四个结合在整个课程改革中,课程计划是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构想,笔者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即:一个目标,两段设计,三级管理,四个结合。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评价:多了几把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