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作者: 唐唐 - tangtang60 由楼上这位先生的帖子,引起我的思考,我也顺便来谈谈“两回事情”与“一回事情”。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其实对语文教学没有什么研究的,把自己与研究有成的李海林先生放在一起是不符合中国的一种文化习惯的,大家或许要以为我要借名人以抬高自己。呵呵,真是这样,我也乐意。还有我在此发表的对语文教学的议论不是一个专业研究者的意见,只是一个关心语文教学、做过语文教师而困惑太多的我的“率性”所为而已。 先说“两回事情”: 海林先生从“语文教学应该是什么”出发,先确立一个“理想语文”的标准(有“为天地立心”之气概),然后拿“现实语文”来与这个“理想语文”对照,看看是否符合,符合多少,从而展开他对“现实语文教学”批评的;我呢,其实是旁敲侧击,承认海林说得正确(立论正确,批评有理),然后来追问“现实的语文教学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是把“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放在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里分析的。进一步说,就是李海林先生要为语文教学准备一套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以李海林先生为“代表”的言语教学论“派”已经为语文教学理论带来一组新的概念了),在准备这一套新
语文教学中的“主题先行”与“主题崇拜”,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作者: 唐唐 - tangtang60
由楼上这位先生的帖子,引起我的思考,我也顺便来谈谈“两回事情”与“一回事情”。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其实对语文教学没有什么研究的,把自己与研究有成的李海林先生放在一起是不符合中国的一种文化习惯的,大家或许要以为我要借名人以抬高自己。呵呵,真是这样,我也乐意。还有我在此发表的对语文教学的议论不是一个专业研究者的意见,只是一个关心语文教学、做过语文教师而困惑太多的我的“率性”所为而已。
先说“两回事情”:
海林先生从“语文教学应该是什么”出发,先确立一个“理想语文”的标准(有“为天地立心”之气概),然后拿“现实语文”来与这个“理想语文”对照,看看是否符合,符合多少,从而展开他对“现实语文教学”批评的;我呢,其实是旁敲侧击,承认海林说得正确(立论正确,批评有理),然后来追问“现实的语文教学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是把“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放在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里分析的。进一步说,就是李海林先生要为语文教学准备一套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以李海林先生为“代表”的言语教学论“派”已经为语文教学理论带来一组新的概念了),在准备这一套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中顺便拆解旧的一套语文教学观念,譬如“闲来无事”(呵呵,推测着玩的)抖抖“主题先行”,而这一抖往往是抓住七寸的。而我呢,其实卑之无甚高论,不过是试图把“语文教学”放在“文化”的监督之下,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要通过“文化检查站”而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就是试图为“语文教学”“制造”一个理论“防御系统”(借用张志扬的概念)。所以我更为关注的是“语文教学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并且试图通过这种分析对以前我们有过而且以后将有的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理论进行梳理,主要避免我们总是“走回头路”,让语文教学理论更为理性的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其实我谈论的或者可以称为“文化批评与语文教学”的。说两回事情,在这个意义上似乎是成立的。楼上这位网友认为“海林和唐唐说得其实不是一回事”,也就是注意到“前台”(谈“语文教学本身”)和“背后”吧,并且准确指出这种“背后”其实不是语文教师所能左右的。但是我认为:不是“教材本身就已经决定了这‘背后’的东西”,而是“这背后的东西”决定了包括教材在内的整个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方方面面。我觉得我们其实一直缺乏对“这背后的东西”如何对语文教学(包括教材)影响进行研究和反思,譬如,我们一直拉着“育人”的大旗,一方面把语文教学的任务放在一边,另外一方面,我们“育人”的理论并不去搞清楚培养“奴隶(奴才)”还是“非奴隶”。呵呵,看看“育人”的旗帜多少年来一直丝毫没有变化地在大家的理论文章里和课堂上飘扬啊。我还得声明一点:我并不在普遍的意义上反对在语文教学“育人”。我的意思是学习李海林得到的意思,“育人”不是语文的目的,“育人”是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而且我要强调:你就是要“育人”你也要“睁开眼吧”看看现实啊,这“大清的天下早就不是大清的天下了嘛”,如此缺乏独立性的“三帮”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如果缺乏语文教学之外的理论的观照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糊涂理论,而且缺乏文化视野,我觉得就很难走出自身的理论怪圈,譬如就很难走出一种“终极语文教学理论”的设想。缺乏对“这背后的东西”如何影响语文教学(包括教材)的研究,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与我们文化现实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就说这些。
改天再谈谈“一回事情”吧。
RE: 两回事与一回事
我早已注意到李永宁老师对我的理论体系存在矛盾的批评。我反复研读,还是没有完全弄懂李老师的意思。我想,至少,我在一些问题上的表述,是很容易引起大家误解的,是没有说清楚的。我先在这里说两个问题。
一,认为我是排斥言语内容的教学的,许多同志因此把我放入工具论的阵营里,说我是反对人文论的。
第一,我是不反对人文论的,只是我觉得人文论的理论主张没有彻底解决语文教学的理论解释性和实践操作性。语文课是人文性的,这没错,但它没有解决问题。正如说男人是人一样并没有解决男人的特殊问题。
第二,我认为语文课的人文性质也不在或者说主要不在言语内容,而在言语本身。语文课之所以是人文性质的课程,主要不是因为语文课文的内容,而是因为语文本身的人文性。语文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结晶。那怕它是讲别国的内容,那怕它是讲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
第三,语文课不是要排斥言语内容的教学,而是要摆正它的位置。过去把它摆在与言语形式同等的并列的位置上,语文课于是分成了两大块,相互之间又被分割了。在我的理论体系中,语文课要学的不是言语形式也不是言语内容,而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脱离了言语形式,言语内容的教学就是经义教学,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脱离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教学失去了可操作性。但这样说并不是把言语内容教学摆在与言语形式教学同等并列的位置上。在语文课中,言语形式在前台,言语内容在幕后,它们是前台与幕后的关系。在重要性上,言语内容要让位于言语形式,言语内容教学的重要性是由言语形式的教学需要决定的。在逻辑关系上,语文教学是指向言语形式的。所以,言语教学论,并不排斥言语内容教学,甚至有的时候,言语内容的教学在数量上还可能超过言语形式的教学。但落脚点,是在言语形式。否则,就不是语文课。我在k12上对若干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评论,标准之一就是这个“逻辑关系”:你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指向”。
二,李永宁老师认为,我是提倡语感教学的,语感教学就不能排斥言语内容教学。而李永宁老师又认为我是强调言语形式的,是排斥言语内容的。于是就认为我的理论是矛盾的。
语感是一个结构性心理成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首先,语感是言语对象与言语主体这二者的结构性心理成果。言语对象就是指客观的言语作品;通过言语实践和言语体验,言语作品由对象性存在向主体性存在转变,也就是言语对象与言语主体联系起来了,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语感。其次,语感又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结构性心理成果。在言语作品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以某种特殊的个性化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它们的这种结合方式,被言语主体接受,嵌印在言语主体的图式结构中,从而形成语感。除此之外,还有言语与语境的结构,等等。总之,语感是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成果。就是把言语的不同要素结合起来沉淀在人的内部图式中,从而形成语感。在我的这个语感理论中,不包含排斥言语内容教学的意思呀。李永宁老师关于我的语感教学论排斥言语内容教学的结论是从何得来的呢?
一句话,我反对过去语文教学只学思想内容的经义教学思想,也反对把语文课分成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二重教学。语文课就是学习如何把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结合起来。我们接触到特定的言语形式,就自动达到对言语内容的把握;我们有了特定的言语内容的感悟和领会,就自动能寻找到它恰当的言语形式。这种心理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简单化的直述,具体说来,比这复杂多了。我觉得,我的《言语教学论》说的就是这些意思。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