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视佛教为迷信者往往对佛学所宣扬的“善恶报应、生死轮回”观念付之一哂,斥为虚妄;在现代的一些科学主义者眼里,佛教更是一种值得怜悯甚至鄙夷的迷信,其观念早已为时代所淘汰。其实,因果报应的思想并非为佛家独享,南怀瑾在《易经杂说·孔老夫子的因果观》中说:“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的,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 南怀瑾先生在这里视“因果报应”观念为东方文化的基础,道德教育的根本。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也并非是佛家向壁虚构的产物,它来自佛陀和无数高僧大德的实践亲证和思辩推演,更有着事实经验的直接凭证。象“记亿前生、死后复活、鬼神附体、亡魂托梦、入冥神游、往生征兆、念佛感应、因果现报”等事件,尽管多属少数人的主观经验,但总是时有出现,流传民间,书之楮墨,向世人泄漏着生死黑谜的“天机”,支持着佛教的传播。在世界上以重史著称的中华民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视佛教为迷信者往往对佛学所宣扬的“善恶报应、生死轮回”观念付之一哂,斥为虚妄;在现代的一些科学主义者眼里,佛教更是一种值得怜悯甚至鄙夷的迷信,其观念早已为时代所淘汰。其实,因果报应的思想并非为佛家独享,南怀瑾在《易经杂说·孔老夫子的因果观》中说:“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的,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 南怀瑾先生在这里视“因果报应”观念为东方文化的基础,道德教育的根本。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也并非是佛家向壁虚构的产物,它来自佛陀和无数高僧大德的实践亲证和思辩推演,更有着事实经验的直接凭证。象“记亿前生、死后复活、鬼神附体、亡魂托梦、入冥神游、往生征兆、念佛感应、因果现报”等事件,尽管多属少数人的主观经验,但总是时有出现,流传民间,书之楮墨,向世人泄漏着生死黑谜的“天机”,支持着佛教的传播。在世界上以重史著称的中华民族,对此类现象的记述最为详尽。尽管正史的编撰者们多属“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夫子的徒裔,对神鬼幽冥之事持严肃态度,但在官方敕修的二十四史中,也还是有不少关于此类事件的记载。这里仅举其要者以明冥府轮回之事绝非信口戏说。(1)不昧宿因之事。《晋书·羊祜传》载:羊祜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2)尸解成仙之事。《汉书·外戚传》载:汉武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既殡,尸不臭,香闻十余里,葬于云陵。帝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唯双履存。(3)死后复生之事。《晋书·干宝传》载:东晋干宝之父有宠妾,其母甚妒之。干宝父死,下葬时,干宝母推此妾于干宝父墓中而活埋之。十余年后,干宝母死,因下葬开墓,见父妾伏于棺上如生,渐有气息,载还家,经日而苏。言干宝父常取饮食与她,与她寝息,恩爱如生时。家中吉凶,辄告知之,校之悉验。干宝之兄常病,气绝,积日不冷,后寤,言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已死。干宝有见于此,乃收集古今神奇怪异之事,著成《搜神记》。苏轼《东坡志林》卷二《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和卷三《陈昱被冥吏误追》,也记载了再生之事。(4)亡魂鬼神托梦之事。《宋史》载:王氏妇粱某,婚后数月,遇元兵至,妇告夫言:“我不愿受元兵污辱,必死。若以后再娶,请告我。”不久,梁被元兵掳掠,不肯受辱而死。其夫因无子嗣,谋求再娶,梦其妻曰:“我死后生于某家,今已十岁,七年后,当再为君妇。”醒后,遣人至某家聘之,一言即成。问其女年庚,其诞生年月与梁氏死之年月相同。(5)亡者现形之事。《史记·周本纪》载:周宣王听信谗言,枉杀忠臣杜伯,后三年,宣王出城田猎,行至城南门外,见杜伯乘赤马,鬼兵侍从,手执弓箭,当路向宣王射之,百官悉见,百姓惊走。王心中箭,即觉心痛,还宫不三日而死。(6)附体传语之事。《明史·刘烈女传》载:刘烈女,遭邻居富家子张阿官诬告,自缢死。张阿官廷讼师丁二辩解,女附魂于丁二曰:“汝以笔污我,我先杀汝!”丁二立死。时江涛震吼,岸崩裂,人以为烈女之冤所感,有司遂杖杀张阿官。(7)见神鬼之事。《宋史·韦太后传》载:北宋末年,韦太后好佛老。康王赵构(宋高宗)一次出使,有小妾说:“见四个金甲神人执刀剑护卫康王。”韦太后曰:“我礼四圣谨甚,必其阴助。”后来立四圣祠于西湖。(8)借尸还魂之事。《金史·五行志》载:大定十三年(1173),尚书省奏:宛平张孝善有子曰合得,大定十二年三月旦,以疾死,至暮复活,云本是良乡人王建子喜儿,而喜儿前年已死。建验以家事,能具道之。此盖假尸还魂,拟付王建为子。上曰:若是,则恐佞幸小人竞生诈伪,渎乱人伦,止付孝善。
遍检二十四史,此等奇闻异事尚有许多,可以参见四川大学宗教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兵教授所著的《生与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书。至于稗官野史、文人笔记和佛道典籍中所记载的此类事情更是难以枚举。
轮回之说也多为西方哲人所信奉。在古希腊,著名哲人毕达哥拉斯曾声称自己的灵魂在几个人身上轮回了二百零九年,并见其友人死后转生为狗。《理想国》的作者柏拉图同样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在当代美国,许多医学工作者则通过第一手资料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生死轮回的事实依据。如穆第博士的《起死回生者的自白》,国际心理回归疗法学会副主席、美国著名精神心理医生瑞克·布朗博士的《回归疗法》,佛吉尼亚大学著名精神心理学家伊恩·史蒂芬森教授的《二十个轮回案例》、《轮回学与生物学的融汇》,迈阿密西奈山医疗中心主席、著名精神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等,这一系列反映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的专著让我们清楚地听到了现代医学与东方古老思想遥相呼应的碰撞和回响!
质言之,以“生死轮回,善恶有报”为核心的佛学思想,它既是佛祖高僧禅修实证的知见,也是历代先哲圣贤哲学演绎的阐述,更有大量事实经验为其提供立论的凭证,决不是向隅壁构的主观臆想。轮回之事不分古今、不分地域的发生着,只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出于种种原因,拒绝承认、不予宣传而已。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抱着研究无禁区的理念,以更加宽容的胸襟来保证每个人都能发表他独立的思想和见解,而不要象现在对待柯云路和人体科学研究那样肆意的行政封杀;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少讲些大话空话,从小就让我们有接触佛道文化的机缘,那么,我相信道德人心大概还不至于象现在这个样子,人的信仰危机、心理问题还不至于如此严重,诸如弑父杀母宰同学之类的惨剧也不至于如此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传统的文化有儒道释三大支柱,就好像我们的国土上流淌着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一样,没有了长江黄河的滋养,抛弃了佛家道家的甘霖,我真不知道我们的文化还有什么值得自傲的地方!《谏太宗十思疏》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拔除了文明的根本,割断了历史的传承,丧失了人文的精神,奢谈社会的发展安宁,人心的道德拯救,我虽下愚,也知其绝无可能!
(二)佛教宣扬了什么?
摒弃了佛道是迷信的偏见,我们就有可能以恭敬的心来聆听佛教的义理。事实上多数人观念中的佛教都是对佛学本意的曲解,以致将原本清净微妙的义理搞得乌烟瘴气,明珠暗投,甚为可叹。释迦牟尼出家的初衷是为了弄明白人生的真相,了却生老病死的痛苦。他在菩提树下证道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悉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这话有几层深意:①众生虽有相上的差别,但从体性上讲是平等的,都具有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因而都有拯救的可能;②众生之所以有相上的差别,有无量的痛苦和烦恼,是因为妄想执著有轻有重的缘故;③如果能去除妄想执著,断无明,开智慧,那么众生就能象如来一样获得解脱而得大自在。
佛教对宇宙人生的总体认识纵贯三世,横绝三界。从空间讲,宇宙无限,不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大层次;三大层次,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乱起乱灭,都不永恒。其中的“欲界”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众生之心中充满“名利色食睡”等种种欲望,故名“欲界”。“欲界”之上称为“色界”,其天众生离诸欲望,不着秽恶,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但仍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色界”依禅定之深浅、对色法之染着程度可分为“四禅十八天”。“色界”之上为“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类有情。其境众生之生存,已无色法、场所的系缚依止,从而也无空间高下之别,时空之障碍微乎其微。由“欲界”去“色界”,或由“色界”去“无色界”,乘坐的工具不是飞机飞船,而要靠心法,靠禅定。我们所研究的最先进的飞行物只能在形而下的物质世界转圈(即使飞出太阳系、银河系,在佛教看来也还是在欲界),连“六欲天”都到不了,更不用说去“色界”“无色界”了。从时间讲,三界万物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每个人只要不跳出三界,就有生死,只要有生死,便会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迁流,有迁流就是轮回。我们从无始以来便在三界之中头出头没,升腾堕落,生死轮转,无有尽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