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三、科学和佛教认识论之比较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说佛教这套因果业报的劝世理论好则好矣,只是不知它是否合乎科学?有无真实的依据?下面我们来谈谈佛教的认识论,探讨一下佛教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它与科学的世界观与认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以前我看佛经故事时,总以为佛学所描绘的三界六道众生的生存状况是想象力的产物,是佛陀为教化众生而编造出来的善意的谎言,后来我开始明白,佛教的世界观是佛陀通过禅定的修行而证得的知见。它与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有本质的不同。(一)科学的认识论及其局限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先对世界的实相作了一个假设,认为世界由两部分构成:有一个可以认识的客体存在,还有一个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存在。科学的所有活动就是主体借助于日益精密的各种观测仪器在实验的基础上去感知客体,收集各种信息和数据,再依靠人类的理性活动对所收集的信息作出归纳和演绎推理,以求得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把握。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非常实用,在我们所生活的宏观世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由此从对科学的依赖转变成为对科学的信仰:人类的整个生活都被托付给了科学,科学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三、科学和佛教认识论之比较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说佛教这套因果业报的劝世理论好则好矣,只是不知它是否合乎科学?有无真实的依据?下面我们来谈谈佛教的认识论,探讨一下佛教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它与科学的世界观与认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
以前我看佛经故事时,总以为佛学所描绘的三界六道众生的生存状况是想象力的产物,是佛陀为教化众生而编造出来的善意的谎言,后来我开始明白,佛教的世界观是佛陀通过禅定的修行而证得的知见。它与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有本质的不同。
(一)科学的认识论及其局限
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先对世界的实相作了一个假设,认为世界由两部分构成:有一个可以认识的客体存在,还有一个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存在。科学的所有活动就是主体借助于日益精密的各种观测仪器在实验的基础上去感知客体,收集各种信息和数据,再依靠人类的理性活动对所收集的信息作出归纳和演绎推理,以求得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把握。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非常实用,在我们所生活的宏观世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由此从对科学的依赖转变成为对科学的信仰:人类的整个生活都被托付给了科学,科学成了给出生存意义的唯一源泉,以致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仰仗科学来裁决正误,凡符合科学的也就是正确的,如果是有悖于科学的自然也就是错误的。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俨然成了真理的代名词,对科学的极度信任演变成了新的迷信——科学主义的迷信。
那么,科学的认识论是否可以触及宇宙的本源呢?人类的理性是否具有无限的认知能力呢?认识的主体是否可以真正的冷眼旁观所发生的纷繁现象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曾有过这样的信念,认为科学的发展将越来越能证明人类的理性具有无穷的认识能力,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只要有足够先进的观测仪器,人类总有一天会揭开宇宙的全部奥秘。现在我更愿意相信:人类理性认识世界实相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这种局限是一种宿命,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得以突破。这种认识源自我所看过的一些大科学家传记和介绍现代前沿物理学成果的专著。这些书籍强烈地传递给我这样一个信息:自然是无限的,人类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宗教所宣扬的教义不一定是善意的谎言。
现代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已经能够感知到200亿光年远的宇宙,但这似乎仍远远不是宇宙的边缘。宇宙似乎正处在膨胀之中,遥远的星系正以极高的速度离地球远去,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快。如果更远处的星系是以接近光速离地球而去,它即使仍然发出辐射,也难以到达地球。即便是我们目前所能捕捉到的宇宙信息也是遥远年代所留下的,而不是宇宙真实的现状,因为光的传递需要时间,而我们只能凭借光才能感知宇宙深处的信息。况且光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天体引力的作用而耗散或扭曲。我们命中注定不可能彻底了解遥远的宇宙深处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宇宙中同时还到处存在许多神秘莫测的黑洞,其体积无限小,质量和引力无限大,甚至光在经过黑洞边缘的时候都只能坠入其中而无法逃逸。对于黑洞的真实状况,我们也只能间接而隐约地感到里面一定很热闹,却永远无法直接观测和想象。像这样的暗物质据说在宇宙中占有90%的份额,而能进入人类观测视野的物质仅仅只有10%左右,就像南极那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同样的麻烦在物理学家研究微观世界时也遭遇到了。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时,用来分割基本粒子的唯一手段就是通过耗资庞大的粒子加速器,用一个高速运动的粒子去轰击另一个粒子,以获得更小的物质微粒。而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用极大的能量去击碎一个微小的粒子,所获得的碎片究竟是不是原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呢?这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如果质子是由夸克构成的,那么,击碎质子就可以获得夸克,再击碎夸克又可以获得组成夸克的更小微粒。这样一直轰击下去,总有一天人类可以搞清楚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如同击碎一块岩石,可以从大到小,直至粉末一样,谁也不会怀疑石粉是岩石的成分。但这仅仅是宏观领域的经验,实际上在微观领域,自然规律并不允许人类如此分割下去。科学家已经怀疑击碎质子后所获得的已不是它本身的碎片,而是新产生的粒子。这类问题正十分现实地放在核物理学的面前,而这种困难的存在,有可能证明人类理性并不具有认识微观世界物质结构的无限能力。
微观世界的研究还遇到了观察者的问题。在宏观领域,研究者观察对象时可以做到客观而不介入,但在微观层面,主体要想做到客观却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在量子世界中,主体于观察客体的同时必然会对客体施加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无论借助于怎样精密的仪器,所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必然是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事件,而绝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这就意味着人类想把自己从自然界抽身出来,以旁观者的姿态来研究这个世界是永远不可能的!世界和我们是如此紧密地联系着,以至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纷纭现象都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世界竟然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也许根本不存在!科学得以发展的前提——主客体对立——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提出的一种假设,如此而已!这样的结局,东方智慧却早有洞察。庄子云:“一尺之木,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佛经云:“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万法因缘生,还从因缘灭。”孤立的实体是不存在的,世界的本源是缘起性空。科学家要想找出原子一样的实体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
其实,不光极端的现象人类无法感知认识,即便是周围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也未必能看清其本来面貌。下面试以人眼为例略加说明。
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体及玻璃体,使物象聚焦于视网膜,由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转化为神经冲动,再传导到大脑的高级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籍此我们得以看到五光十色的物理世界。以前我们对自己所看到的现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毫不怀疑。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我们知道物体所发出的光的本质是电磁波。人类的肉眼只能感受到这个电磁光谱中极小的一部分,即可见光部分。人眼看不到红内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长的一切,也不能看到紫外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短的一切。但如果我们能借助于某种仪器的帮助,例如红内线仪、X光、显微镜等,我们就能够感知到实体发出的更多信息。这时,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形态将会迥异乎我们日常的经验。
为了帮助诸位更透彻地了解这一点,让我们来看两张彩图:
左图彩色部分表示的是人眼所能感知的可见光部分,仅占整个电磁光谱的极小部分。右图所表示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仪器、不同的电磁波长下所显示的影像。借助于红内线仪,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由红、黄及绿三种颜色所构成的形象(图1);在X光下,我们红润丰满的皮肉不见了,只剩下森森白骨,一副骷髅(图3);而用显微镜,我们则看到了人身各部分的分子构造图(图4)。请诸位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观察对象仍是同一个人,但现在却以不同的形象呈现在诸位面前--一个彩色的影像,一个肉体,一架骨骼,一个分子微体的结合。谁能告诉我这很不一样的四个影像,哪个才是真实的“我”呢?
由此可以推断,同样一片绿叶、一朵花,在我们人的眼里和在狗的眼里、在苍蝇的眼里、在其他各种动物的眼里应该是很不一样的。每一类生命都生活在它们自己独特的影像世界里,因为众生的眼球结构都有其特殊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仅仅是实体局部信息经由人眼的过滤而呈现的投影而已,并不代表实体真实的本来面貌。视觉如此,嗅觉、听觉、触觉也可以照此推演。人类的眼耳鼻舌身五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却也是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障碍,因为五官过滤了许多来自实体的信息,而人的意识分别又再一次让这有限的信息扭曲变形。2003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非常有意思,这个命题已经触及到了意识情感扭曲人类认知的深度。这里我们所得到的义理在一则佛教故事中也可听到响应,佛陀曾说过,同样一条河流,在六道众生和佛菩萨的眼里都是各不一样的,在人类看来就是清澈的流水,圆滑的鹅卵石;在饿鬼眼中却成了污秽的脓血痰涎;而天人眼中,那河中的石子都成了珍珠玛瑙,微妙光洁。这种差别来自众生的业报和心地的不同,境因业有,也因心转。
如上所述,人类在认识世界极大、极小甚至是身边的事物时都遇到了无法逾越的困难,人类的认知能力在这里受到了宿命式的限制。我们对世界的现有认识充满了缺陷和不完美性,分析思辨使我对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客体的实在性产生怀疑。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依然在路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