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陈中复 下面再具体谈谈各类文体概念联想法的运用,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必须将一个概念的内涵展现给读者,读者的阅读过程事实上也就是理解概念内涵的过程。当然,由于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不同,概念联想法的具体运用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先讲一讲记叙文体中的概念解析。记叙文体中的概念解析表现为图现概念。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图现”而不是“图解”。因为,“图现”融入了更多人的主观感受、体验和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这种概念具体的状态。实际上,这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思维形式。这也是写作思维中的主要形式。具体地说,记叙文写作构思时,作者在头脑中要把题目中概念的内涵,反映成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情境。又由于写作者要抒写的感情和对事件的感受、态度是要用概念来承载和表达的,如:兴奋、喜悦、愤怒、感慨、忧郁,而在写作时又要将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化、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就要将这些概念用形象和具体的方式解析,以写中学生最司空见惯的记叙文
高中联想和想像训练一(续),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陈中复
下面再具体谈谈各类文体概念联想法的运用,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必须将一个概念的内涵展现给读者,读者的阅读过程事实上也就是理解概念内涵的过程。当然,由于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不同,概念联想法的具体运用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先讲一讲记叙文体中的概念解析。记叙文体中的概念解析表现为图现概念。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图现”而不是“图解”。因为,“图现”融入了更多人的主观感受、体验和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这种概念具体的状态。实际上,这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思维形式。这也是写作思维中的主要形式。具体地说,记叙文写作构思时,作者在头脑中要把题目中概念的内涵,反映成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情境。又由于写作者要抒写的感情和对事件的感受、态度是要用概念来承载和表达的,如:兴奋、喜悦、愤怒、感慨、忧郁,而在写作时又要将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化、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就要将这些概念用形象和具体的方式解析,以写中学生最司空见惯的记叙文《我所经历的一件 的事》为例。在写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想那空白处的内容,不论是,‘新鲜” 或“难忘”还是什么,都是一个词,一个文字符号,一个概念。这样, 对概念的解析,便成了作前构思的起点。由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化、具体化、形象化为一些事件,再从这些事件中去选择。这就是本章反复阐述的解析概念的基本方法——“图现概念法”的具体运用。
举例来说,朱自清先生抒情散文《绿》,通过写景来抒发、表达的是“美”和“可爱”的内涵。而这两个概念又都是具体的,是梅雨潭的“美”、“可爱”,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带有朱先生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由此,解析这两个概念的“图”和情境,势必由梅雨潭独特的自然景观及朱先生个人感情色彩融合而成。反映在文章中,就是一幅幅蕴含朱先生感情的梅雨潭的景色图,这实际上是对梅雨潭“美”、“可爱”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的图现。
在说明、议论文体中,写作过程则是一个剖析概念的过程,要在写作过程中将写作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一点点剖析出来。通过作者自己的解析和对解析的表述,使读者认识、理解到这个概念的内涵。比如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在高中教材中是一篇程序说明文的范文。这篇文章目的是让读者明白景泰蓝这种工艺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它要解析清楚的概念是“制作”,而且是一个特定限制下的概念——“景泰蓝“的“制作”。文章怎样用“图现法”来解析这个概念呢?首先要确定说明的这个概念,是个动态的概念,内涵是一个有程序的操作过程,要讲清它,就必须把这个有序的过程讲清。其次,明确“景泰蓝“的“制作”,这个概念中有两点是极为重要和特殊的,一是工艺,即怎么做;二是工序,即按照怎样的顺序做。这两个要点是这个被说明的概念的特别之处,解析清楚这两个要点,才能解析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写作者循着这个动态概念的顺序思维,并逐一表述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情况,从而完成对这个概念的解析,表述出来就成为一篇具体形象而又有条理的程序说明文了。
再以典范议论文——邓小平同志的《讲讲实事求是》为例。在这篇议论文中,概念解析的情况又如何呢?“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也是文章要解析的核心概念。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实事求是”的有关内容。所以这篇文章便要解析出“实事求是”的含义、本质、价值等等。这些是“实事求是”这个概念的内涵构成,应剖析明白,表述清楚。作为解析抽象事物概念的文章,议论文还有必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这样的。实际是解析这个概念内涵的构成原因。这种解析是议论文写作思维中主要的形式。
最后谈谈话题作文概念解析的情况。话题作文是崭新的作文形式和作文考试形式。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也是引起谈话的由头。如“创新”就是一个“话题”,它可以引出无数的谈话。又如,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部影视作品……都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引发联想、引发议论、引发抒情,也就是引发出谈话。由此可知,由某个设置好了的“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
一般来讲,作文题中的“话题”有三种主要的表达形式。
一种是材料,这时的“话题作文”实际上就是材料作文中的一种。“话题”源于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由材料引发而又可以不切入材料。这种材料式的“话题”作文,在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中表现得比较充分。
一种是“导语”式或者说是“引语”式“话题”,这是出题者铺叙的一段话,这一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到“话题”之上。
一种就是命题式的“话题”,出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如“请以‘风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个题就是命题式的“话题”作文。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说理型、表情型、话题型文章中,解析概念都是重要的思维运用形式,它或者表现为直接解析, 或者表现为用形象方法图现,总之,缺少了对文章核心意思概念的解析,文章就无法展开和写作了。
3、善于将几个概念巧妙联系起来
概念联想法还有一种主要而且重要的内容,就是概念的联系。在一篇文章中,单纯的一个概念往往无法完成表述任务。有的文章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如上面提到的《讲讲实事求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有的文章则有两个概念共同形成核心。即使是一个核心概念,也往往还要涉及其他概念或支概念、子概念等,于是联系不同概念便成为写作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概念联系一般有几种情况。由一个主概念派生演绎出的支概念、子概念,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间矛盾统一的关系;一个概念的拓展、延伸。在写作思维过程中,这三种情况可能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章的写作思维过程中,也可能分别出现于不同文章的写作思维过程中。概念联系这种思维不一定是将两个概念全部内涵相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两个概念的部分内涵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在对两个概念内涵全面理解之后完成的。
概念联系必须是合乎逻辑的,但这种逻辑可以是在特定前提下的逻辑。概念联系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形象与形象间的联系,但是这当中的形象一定是已经被
赋予了概念内涵的形象,概念联系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概念内涵到内涵直接联系。
虽然这种联系在思维运用上更复杂,但仍要合乎逻辑,还要合乎情理,并且往往是借助于与两概念都有关联的中间概念来完成的。例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心情颇不宁静”的“不宁静”的概念是通过一系列中介概念来完成的:先由‘不宁静”的内涵中“不平”、“不清楚”、 “不快乐”的内涵,同 “朦胧”等的内涵相联系,而“朦胧”内涵又同月色下的荷塘景观相联系。因而这种富有个人色彩的概念联系便产生了。这种概念联系是合乎情理的逻辑的,如果没有这种情理的逻辑,作者的情绪同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便无法进行联系。
下面讲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联想法的又一个主要内容是联系概念。具体地说,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离得较远的概念,经过某些概念作为中介物使之间搭起桥来达到彼岸。例如:“土地-----课本”,这两个概念怎样才能建立联系呢?联想时可以经过这样四步:从“土地”想到土地上可以种植树木,从树木可以想到树木可以榨成木浆,从木浆可以想到木浆可以造纸,再从纸张自然联想到它可以印刷成课本。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进行概念联想要求每个概念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例如,进行“木头--- 足球”的联想应该这样进行:“木头-----森林----田野——足球场----足球”,而不能这样联想 :“木头----人-----球”, 倘若这样联想,就违反了此项训练的基本原则,因为“树”与“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概念是我们用来思维的武器, 是分析问题的工具。对待两个以上的概念,务必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正确使用它们。这种训练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连接起来, 例如:“雨、苗、草”, 分析时要注意“苗”与“草” 是互相排斥的对应关系,“雨”与“苗、草”又是条件的结果关系,雨水适当,苗长草也长;雨水不当,坏了草也坏了苗。这里要分清主次,不能因草而废了苗。对那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的联系,更需要作者巧妙的形象思维的技巧。例如:“蚂蚁•蜘蛛•蜜蜂”,表面看起来这三个概念毫不相关,应该怎样将它们联系起来呢? 16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巧妙地将这三种昆虫来类比三种求知方式。他将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方式称做蚂蚁方式;把主观地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方式;而“真正的哲学家,则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朵采集材料,还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培根在求知方式这一共同点上,将 “蚂蚁• 蜘蛛•蜜蜂”联系起来 ,从而揭示了这三个概念的本质。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