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审美规律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2017学年教学感悟» 正文

审美规律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2017学年教学感悟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71

概要:平和正兴学校 罗文斌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里,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几乎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的唯一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把语文老师变成记忆语言文学知识的能手,把学生语文学习变成纯粹地被动接受、记忆过程,学生的思维被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摧残。语文课堂成了学生一味被动、机械地“听、写、背”的过程。新课程的改革大潮,就是要冲击这种现状,改变语文课堂,使之“活”起来。笔者认为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语文课程“活”起来,最关键的当然是“改变教学观念”。什么是观念?观念属于哲学思维范畴。改变观念,就是改变思维方式。只有改变思维方式,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工作方法。笔者认为:改变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观念,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审美规律,是否可以促使语文课程“活”起来,本文作了粗浅的探索,就此提出,借以求教于大方之家。“运用审美规律”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理由如下:第一、是中学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语文新课标是教学的总纲,围绕课标,可以选择不同版本(人教版、语文版等)教材,甚至可以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给了中学语文课堂极大的自由度,可

审美规律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2017学年教学感悟,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平和正兴学校 罗文斌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里,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几乎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的唯一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把语文老师变成记忆语言文学知识的能手,把学生语文学习变成纯粹地被动接受、记忆过程,学生的思维被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摧残。语文课堂成了学生一味被动、机械地“听、写、背”的过程。

新课程的改革大潮,就是要冲击这种现状,改变语文课堂,使之“活”起来。笔者认为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语文课程“活”起来,最关键的当然是“改变教学观念”。什么是观念?观念属于哲学思维范畴。改变观念,就是改变思维方式。只有改变思维方式,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工作方法。

笔者认为:改变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观念,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审美规律,是否可以促使语文课程“活”起来,本文作了粗浅的探索,就此提出,借以求教于大方之家。“运用审美规律”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理由如下:

第一、是中学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

语文新课标是教学的总纲,围绕课标,可以选择不同版本(人教版、语文版等)教材,甚至可以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给了中学语文课堂极大的自由度,可以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根据教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材(课文)。把师生喜爱的文学作品、文章作为教材,能极大地满足审美需求,从而拓深理解,提高文学、文章欣赏水平。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中学广大师生所喜欢的,教学效果也一定非常好。同时,文学历来就是审美的主要对象。当然美术、音乐、影视等等均属于社会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属于自然美。文学有人认为就是人学。因为文学作品(文章)都是人创造的,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学家告诉我们:人的美是社会美的表现①。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注定是审美的主要对象。

应试教育的历史长的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中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改革。当然,不管怎样改革,都必须遵循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笔者的观点是:在遵循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改变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审美规律。

什么是审美规律?美学家告诉我们:在美的欣赏过程中,主体并不是一接触对象就能立即发现、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美,而是有一个感觉、体验、玩味、领悟、理解的过程,审美主体由接触者转化为接受者,就是主、客双方由矛盾走向统一②。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语文”课程内容当作审美对象(本来就是了)?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把课堂教学过程当作“审美过程”?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接触课程内容,就能立即发现课程内容精华、要点(称之为“知识点”)。学生同样需要“有一个感觉、体验、玩味、领悟、理解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过程类似于审美过程,就是审美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是审美主体,语文课程内容就是“客观存在的美”。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美的欣赏活动,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充满愉悦的过程,语言文学知识的条条纲纲(知识点)也就鲜活地存进学生头脑中。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运用审美规律呢?

第二、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需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外,其余的都是属于“欣赏”。从语文能力等级分类中,我们也知道,“欣赏”属于较高等级,是建立在其他等级之上的。美学家告诉我们,“在美的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主动地感受和体验审美对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对对象的形象进行补充、丰富和再创造。从而主客体之间趋向融合、统一”③。——细细思考这一审美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审美过程与语文教学过程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笔者还发现:古老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伟大教育家孔子,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提出:学生苦思冥想也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教师)才去开导他,让他自己去找到答案。学生已经有了答案,但是,理解还很模糊,无法正确表达出来的时候,我(教师)才去启发他。让他自己把问题搞清楚。如果我(教师)举出一个问题,学生不能由此联想到三个问题。那么,我(教师)就不继续讲下去了”④。  

孔子的时代还没有“美学”(因为美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当然没有审美规律。但是,仔细体味孔子的这个教学定律,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在运用“审美规律”,按照审美过程引导他的学生学习。

首先是只有学生(审美主体)有了强烈学习(审美)欲望时,才去引导他;孔子重视激发欲望。这个“欲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征服世界的力量。孔子善于调动起学生的这种力量,用在学习中,使学生极其主动地感受和体验。其次,只有学生不能明确搞清问题时,才去启发他——孔子当然知道学生的“人的本质力量”还不足于完全认识这个知识(搞清问题),需要老师的点拨。也只有在这个时刻,老师才起到教师的作用;再次,如果教育者的讲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联想到别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举一反三”,那么,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理解教育者的话,教育者当然就应该暂时不讲了。    

从审美规律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完全符合审美规律:

美学家告诉我们:美是人的本质在对象世界的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能按照任何事物的规律来认识它、把握它、运用它、甚至创造它。在这个过程中,人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显现了,产生了愉悦感,即产生了美感。

第一层:学生在强烈的认识欲中,自己学习得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在对象世界的的感性显现”;第二层:学生认真学习了但还存在疑难问题,经老师一针见血的点拨,掌握了知识。这个过程,学生感觉到是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老师点拨后自己悟出来的。

不管是第一层面还是第二层面,始终是体现学生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运用,最终掌握了知识,也就是学生自己的本质力量显现了,从而产生美感——从内心深处产生愉悦。当然对所接触的知识点记忆特别深。

第三、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了的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探索者的探索成果:在情境教学的研究中,有人提出,高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情境教学基本原则:

一、互动性原则

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影响,只有当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而使两者积极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应该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做到: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

创设语文情境,让学生做能做的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情境教学应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

无论是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还是社会调查,都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不可指定教师偏爱的学生,应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由“要他学”为“他要学”,使师生之间成为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优化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创新性原则

情境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往往把“创新”与对过去一切的否定划上等号。其实,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的否定,而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扬弃中去继承和创新。另外,创新也不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忽视,相反,应该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强化。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

笔者认为语文情境教学是否体现创新性关键是看它有没有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又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浅析《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释字解词方法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