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谈谈如何依托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人教版)» 正文

谈谈如何依托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人教版)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701

概要:摘 要:当前不少高中生写作素材较为贫乏,造成了作文内容空洞、单薄,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在考试中甚至拿不到 “基础等级”的分数。本文从积累理论材料 、积累事实材料、跨学科积累材料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依托教材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应试能力。关键词:作文 教材 积累 素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子从近几年高考阅卷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作文中不时闪现出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表现了“九零后”的思想开放与个性独立,给高考作文“求稳” 的传统注入了新异的元素。但是,也有相当部分考生找不到合适的载体来传情表意,不是材料匮乏,不足以承载文章的主旨;就是使用的材料过于陈旧,缺少典型性和时代气息,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多年担任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作文组组长的胡国华老师指出,超过七成考生高考作文得分低于阅卷切入分,不足42分,拿不到“基础等级”的分数。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时有发生张冠李戴

谈谈如何依托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人教版),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摘  要:当前不少高中生写作素材较为贫乏,造成了作文内容空洞、单薄,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在考试中甚至拿不到 “基础等级”的分数。本文从积累理论材料 、积累事实材料、跨学科积累材料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依托教材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应试能力。
关键词:作文  教材  积累   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子
从近几年高考阅卷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作文中不时闪现出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表现了“九零后”的思想开放与个性独立,给高考作文“求稳” 的传统注入了新异的元素。但是,也有相当部分考生找不到合适的载体来传情表意,不是材料匮乏,不足以承载文章的主旨;就是使用的材料过于陈旧,缺少典型性和时代气息,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多年担任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作文组组长的胡国华老师指出,超过七成考生高考作文得分低于阅卷切入分,不足42分,拿不到“基础等级”的分数。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时有发生张冠李戴或撞车的现象。在平时测试或作文训练中,也经常发现材料的雷同现象,大家都颠来倒去地使用一些司空见惯的材料,自己的老师看了都厌烦,怎能引起高考评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呢?
不是说那一些材料就好,那一些材料就不好,而是说很多人都用相同的材料,太“熟”了,也就让人觉得“俗”了。都说第一个将女孩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跟风,第三个以后通通只能算是蠢才了。有人说过,在作文中选用别人常用的材料是石子,使用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这告诉我们,材料的新颖性影响着文章的生命力。
俗话说,文贵有新。材料太“熟”、太“俗”了,文章便失去新意和生气,没人爱看。要想写出内容丰富、有创意的文章,必须占有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根据需要选择使用。造成学生写作素材缺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影视网络冲击的时代因素,也有教育课程本身的设置问题,难以一言以概之。尤其是农村高中,办学条件简陋,校园文化气氛不浓,再加上底子薄,大多数的学生掌握的写作素材普遍都较为缺乏,严重地制约了作文水平的提高。
如何积累一定数量的写作材料来支撑一篇800字的作文,成了不少高中学生必须直面的一道坎。
有人主张高中生应立足于现实生活,写自己的学习生活,抒发真情实感。愿望是好,但大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视野狭窄,阅历浅,缺乏辩证思维,大都只是写生活琐事,没有思想深度。有些甚至认知上幼稚,有低龄化的倾向,很难写出有思想深度、个性鲜明的文章。
也有人提出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这是被无数的语文尖子的成功经历所证明了的。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少部分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尤其是理科生,不可能通过大量自主的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只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一些专题性的阅读训练,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已。
其实,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很多篇目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人物掌故,就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只是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教材中的文章我们都曾认真的学习过,理解深刻、透彻,用作写作素材,更容易把握。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平时多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写作素材,并在作文时优先使用材料。这样读写结合,既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缓解了写作素材贫乏之苦。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累写作材料作一些探讨。

一、积累理论材料
理论材料,也称道理材料,包括名人名言、谚语、格言、警句,以及经典著作里的一些精辟的论述、见解等等。
这些经典性的言论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积累一定数量的理论材料,实际上等于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和生活经验。习作者在作文中适当穿插引用一些理论材料,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06年全国Ⅰ卷58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出彩之处正是直接截用了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明月星疏,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标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同时又引用诗句作开头,引出观点揭示题旨,自然利落,表现了作者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和娴熟地运用知识材料的能力。
理论材料在议论文中可直接引用作为论点,亦可用作论据。例如09年广东满分卷《知之•行之•思之》,引用古语 “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作开头,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引用大量名言作论据,分别引用庄子“道在便溺”、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汤之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曾子“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等一系列名言名句,层层深入,论述了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文章结尾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名言作结,画龙点睛,使全文主旨得到深化、升华。从某一层面上说,这篇文章是用理论材料建构的。文章简要、流畅地把道理说透,完全得益于作者丰厚的理论材料的积累。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语言精练,思想深刻,到处都有这样的理论材料,是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要稍加提示,学生便会留意。在古代散文中,富有哲理的名句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朗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还可以结合背诵要求学生记下来。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摘抄下来,分门别类整理好,使之系统化。当然,摘抄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模拟可使用的话题,这样才能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二、积累事实材料
事实材料包括科学知识、史实、寓言、神话、名人轶事、人物故事、个人经历和生活现象等等。
在夹叙夹议的议论文中,事实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议论的基础,可以从中归纳、提炼出论点;同时,又可用作论据,反过来用予证明论点。
贮备一定数量的事实材料,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条件。毛泽东讲话、写文章,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得益于他博览群书,心中贮备了题材广泛的经典材料;邓拓的杂文善用史料,引典论今,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胸中自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是因为他关注国计民生,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了然于心,写文章时才能运用自如,妙趣横生。
河南06年满分卷《认知自我》,娴熟引用了陶渊明去官归隐和李白离京云游两个事实材料,深入论证了古代文人名士能做到“认知自我”,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富有浓厚的古典文化主义色彩。这两个材料都出自现行高中语文课本,让作者信手拈来,穿插运用到作文之中,提升了作文的层次,表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驾驭语言材料的能力。
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使原始的材料变成符合文章需要的有效题材。在引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文章观点关系密切的地方,删除与题旨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使之成为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必须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把采集的花粉揉进自己的唾液进行加工,才能酿成既保持花粉的芳香又本质上高于花粉的蜂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课本所选的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力,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丰富多彩,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有的显性,而有的较为隐蔽,一笔带过罢了。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时候要做个有心人,练就火眼金睛,学会从纷繁的材料中发现可用之“材”;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从配套的资料或课外材料中深入挖掘、补充完善。
只要平时多加注意,并持之以恒,是完全可以从课本积累到丰富的写作材料的。

三、跨学科积累材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明确了学科整合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作文要反映社会人生百态,注定必然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我们提倡扩大学习范围,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从更广泛的层面上积累写作材料,让作文选材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走上更高的层次。
高中先后开设十几门学科,每一门学科都给学生打开一个世界,传递着多姿多彩的知识。各个学科虽然各自独立,但又互相交加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随着各个学科的深入发展,又会不断地派生一些新的交加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整合,理顺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深刻领悟知识的内涵,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人生当如常春藤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