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不完全重复 不完全重复也是《许三观卖血》重复的艺术风格中一种改良了的重复。这一类的重复灵活些,文字上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形式上的似乎不是重复,内容上却是重复[9]。比如前面提到的许玉兰坐在门槛上的哭诉,哭来哭去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比较多见,但面目差别很大,三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方铁匠来追讨医药费,眼看着辛辛苦苦积攒了十年的家当就要没了,许三观又气又恼,还无可奈何,他冲许玉兰发了一通火,整整一大段和许玉兰坐在门槛上哭诉一样反反复复就是一个意思,作家之所以允许他在小说里如此啰嗦,不是要读者听他讲的内容,而是要听懂的是他的情绪,内容之外隐藏的更多的信息。小说的整个第四章讲的是许玉兰生孩子的事,仅用四个小段,便将五年的时间跨度作了一个利落的三级跳。第一次生孩子,因为初产紧张,痛感强烈,许玉兰从“还没有到痛的时候”就破口大骂。第二次生产时呻吟和喊叫,在疼痛之余带了丁点经验性的夸张。到了第三次,痛还是痛,她骂人的语言不仅比以前两次流畅多了而且内容越来越与分娩无关,只顾了骂,结果孩子很快生了下来,她竟然都不知道,显然痛倒在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的艺术特色——重复艺术风格的运用(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二、 不完全重复
不完全重复也是《许三观卖血》重复的艺术风格中一种改良了的重复。这一类的重复灵活些,文字上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形式上的似乎不是重复,内容上却是重复[9]。比如前面提到的许玉兰坐在门槛上的哭诉,哭来哭去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比较多见,但面目差别很大,三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方铁匠来追讨医药费,眼看着辛辛苦苦积攒了十年的家当就要没了,许三观又气又恼,还无可奈何,他冲许玉兰发了一通火,整整一大段和许玉兰坐在门槛上哭诉一样反反复复就是一个意思,作家之所以允许他在小说里如此啰嗦,不是要读者听他讲的内容,而是要听懂的是他的情绪,内容之外隐藏的更多的信息。小说的整个第四章讲的是许玉兰生孩子的事,仅用四个小段,便将五年的时间跨度作了一个利落的三级跳。
第一次生孩子,因为初产紧张,痛感强烈,许玉兰从“还没有到痛的时候”就破口大骂。第二次生产时呻吟和喊叫,在疼痛之余带了丁点经验性的夸张。到了第三次,痛还是痛,她骂人的语言不仅比以前两次流畅多了而且内容越来越与分娩无关,只顾了骂,结果孩子很快生了下来,她竟然都不知道,显然痛倒在其次了。利用重复叙述了女人所受的苦难才是真的,一个丈夫疼爱的女人就这样出来了。这个女人很快又失去了丈夫的疼爱,许三观在得知许玉兰失身的事以后,非常懊恼,他想出了个报复的办法,就是不再承担任何家务,作者几乎是用同一种方法描述丈夫的报复的,小说的第六章,五个小段落,用买米,揪床单,搬箱子等五个生活的小场景,用许三观要“躺在藤榻里享受”,为由,拒绝帮忙干家务处罚了许玉兰。非常有意思的是当许三观和林芬芳的事被子许玉兰抓住把柄后,许玉兰用同样的方式报复了许三观,不干家务,不做饭,把家中所有的家务都推向不会做饭,不会干家务的许三观,余华就是用浓缩后同样的手法展示出来。熟悉余华创作的都知道一个事实,余华的作品从西文学中汲取的营养,比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的多得多。我们看到《许三观卖血记》中每个人物的退场或死都是以声音的结束而结束的,首先是爷爷和四叔的退场,这两个人的语言和故事,只是出现在第一章,随后他们的声音便在文本中消失,同时也宣告了他们的退场。何小勇的退场(死)也是在声音的消失中完成的,一乐喊魂只是一次徒劳的表演,因为一乐坐在房顶上喊:“爹你别走,你回来时,他的声音只在天空中无根无地漂荡,得不到回应,声音的消失意味着何小勇退场时刻的来来,同样文根的退场(死)亦是这样,余华就是这样一个能以极度的冷静来表达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的作家,努力做到“对一切事物的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10]。”
晚年的许三观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卖给血了,他真正的害怕了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上灾害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难怎么办?他不知所措,在街上走了一圈又一圈。
他的泪水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又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还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上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成了一张网。余华巧用比喻和重复的修辞风格,把许三观生活的信念和极度悲痛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命运对人的迫害和中国小人物的全景,以及许三观那种懦弱、卑微、市俗、不争的人物性格。
三、螺旋式重复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最重要艺术特色是重复中文字上变化不大,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类似螺旋的攀升,我们就叫它螺旋式重复[11]。在余华的作品中,苦难与重复从来都是孪生,余华就是以他如梦如烟的故事网络构置,循环往复的情节叙述,冷莫甚至冷酷的语言所带来的叙事张力,提供给读者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里而充扩着“阴谋”“杀戮”“血腥”和“荒诞”,叙术出了血淋淋的现实,在余华看来,对手最底层的农民和市民而言,自下而上的过程其实是不断遭遇苦难甚至死亡的过程[12]。
《活着》中苦难以“死亡”的形式一再出现,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最后只剩下富贵一个人;《许三观卖血记》中苦难则以“卖血”的形式反复出现,面对苦难,他有着极强的承担能力和从容应对的态度。许三观从小就成了孤儿,一生与苦难相伴,他朴素、单纯而勇敢地对抗一次一次的苦难,保护自己和家人,作为一个苦难的“承受者”与《活着》中的福贵有所不同,福贵的苦难来自外在亲人的丧亡, 许三观则拿自己的生命作资本《卖血》来承受苦难的袭击,自从跟别人学会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以后,在每一个艰难时刻,丝厂送茧工许三观都是靠卖血液来渡过难关,这种卖血生涯长达20多年,9次卖血,为促使自已婚姻而卖血,为回报初恋情人而卖血,为儿子支付别人的医药费而卖血,为饥荒之年的生活而卖血,为讨好儿子的生产队长而卖血。更悲壮的也给我们带来最最深刻的疼痛感的细节是为筹集大儿子一乐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在寒冷的冬天里,许三观将冰冷发绿的河水一碗一碗地灌进肚子里,然后浑身颤抖地走向通往医院积雪的路上,一次一次的卖血使得许三观的身体一次次地虚弱下去,一度几乎丧失生命。几天卖一次,频率越来越快,仿佛达到了乐曲的高潮,有血不能卖是落幕的那一重锤,声震屋瓦,久久不绝。刚开始卖血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到后来只为了吃一顿好的,到救性命,到要靠卖血去度过的苦难越来越重,刚开始卖血,许三观主要是为了自己,到后来为了家人最难的时候是为了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一乐,许三观精神在卖血中得到升华。刚卖给血时,许三观喝不了多少水,到为救一乐,大冬天用盐喝下又绿又冰冷、刺骨的河水,一次比一次悲壮,第七次卖血后,许三观因晕倒被医生输了七百毫升血,他醒后一定要还医生三百毫升血,令人哭笑不得,又令人惨不忍读。四十年经历着相同而以不同的一次次卖血,以许三观为代表的人类在极度的生存状态下,展示了生存的意义,也让作家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有了依附。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有着困苦不堪,经历坎坷的一生,小说让历史以背景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把他摆放在前台的位置上,承受非常历史时期所施与的种种打击和折磨,他以自己的朴素和单纯对付苦难,保护自己和家人,而他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这实际是一种承担苦难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他反抗苦难的坚韧意志和生活勇气的赞许和敬意,作者正是以对整个人类永恒生存的境遇的象征性表现,最终抒写了出人在这种境遇里所有的生存精神,从而挖掘出小说特有的审美意味⒀。余华就是这样一个能极度的冷静运用重复这种叙述基本手段,把许三观的生活历经艰辛,比较简单,循环不止的卖血构成了他命运的主旋律,九次为家人和自己卖血的故事情节,令人久久聆听和回味,对话中的重复,又增添了小说叙事的旋律音韵美,上述精神会餐时,一乐、二乐、三乐和许三观的对话,就是例证。类似的对话在小说中府拾皆是,简朴纯净,富有流动感,表现力。
所以,正是重复的手段和方式的灵活运用,作者余华将“许三观卖血记”这个民间故事表达的入情入理。他在故事中对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刻画、描述于我们所熟悉的实际生活形态比较,虽然有些方面着意的夸张和强调了,但有些方面却又着意的淡化和忽略强调了。使小说所特有的审美意味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①②⑥⑦⑩ 参考文化网 《论余华小说艺术风格演变过程》。
③④⑧⑨参考黄金书屋 何莹的《余华小说的重复的几种形式》。
⑤节选文化网中《许三观卖血记》的第三章 。
宫 丽
2009年7月20日
宫丽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