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人教版高三 教学论文)» 正文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人教版高三 教学论文)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647

概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史记》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政治态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史记》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 第一,《史记》体现了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史记》中体现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最早见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开头就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人教版高三 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史记》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政治态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史记》用生动详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才能,寄予了作者强烈而美好的政治愿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对统治阶级罪恶的讽刺与揭露,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反抗暴政的赞扬,对爱国英雄人物的颂扬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政治态度。

     第一,《史记》体现了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史记》中体现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最早见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开头就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由这段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之前,四分五裂,部落纷争,战乱迭起,黄帝经过与炎帝、蚩尤等激烈的战争,才消灭了纷争,统一了社会,完成了父权制时代的统一,结束了各部落之间的纷争。将勤政爱民勇于平叛的明君贤臣形象塑造的高大而威猛。而在《夏本纪》中记载:禹率领百姓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通九道,陂九泽”[1],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终于平治洪水,成为人民心目中理想的领袖。在《周本纪》中歌颂了周的始祖后稷以及公刘、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的艰苦创业历程,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明君贤臣形象。

    《史记》不仅写了三皇五帝等远古帝王,还深情的讴歌了秦皇汉武等一系列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在《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他们的艰苦创业历程,热情歌颂了他们奋发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秦始皇雄才大略,艰苦创业,他13岁继承王位,21岁亲政,任用李斯、王翦等人才,吞并六国。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前221年灭齐,十年之间,消灭了割据称雄的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统一法度、度量衡、货币与文字,修筑驰道,加强交通建设。北逐匈奴,筑长城;南定百越,促发展,功不可没。司马迁在批评他实行暴政的同时,歌颂了他艰苦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项羽以一名逃犯,聚众起事,以八千江东子弟,艰苦创业,图谋发展,在推翻暴秦的历史中建有大功。巨鹿之战中与秦军决战,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终胜秦军。垓下之围时,尽管部下越来越少,但项羽依然谈笑自若地溃围、斩将、刈旗,勇敢非凡。其英雄气概,千古敬仰。司马迁热情地歌颂道:“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1]。刘邦手持三尺宝剑闯天下,武力虽不及项羽,但他善于用人, 终成统一大业。他无疑也是具有创业精神的大英雄。由此可见,从远古帝王到秦皇汉武,司马迁有选择的进行了歌颂,从这些帝王身上,不仅反映了统一事业的艰难,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为追求统一事业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功绩进行歌颂,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渴慕之情。

    《史记》还体现了作者对于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贤臣的渴望。如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无比的愤懑记叙了屈原悲剧的一生,歌颂了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或者秦帝,或者楚王,都直接关系着本国人民的命运和利益。作为一个楚国的政治家兼诗人,他“眷顾楚国”,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能够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大业,所以他“奔走以先后”,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弊政、振兴国家、联齐抗秦。为了改变祖国昏暗的政治,他不顾个人的荣辱祸福,与那些奸佞小人和腐朽的旧贵族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始终为祖国的富强而斗争,就是受馋见疏,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始终以祖国的前途为念。他总结古代兴亡盛衰的历史,以古论今,“一篇之中三致志焉”[2],希望楚王觉悟,改弦易辙,奋发图强。他明知“鲧婞直以身亡”,“謇謇之为患”,却拒绝女媭明哲保身的忠告,始终“忍而不能舍也”,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在他上下求索、追求救国的幻想破灭后,神巫指点他离楚远逝,但他始终不能离开祖国一步,最后以身殉国,用高尚的节操、光辉的品格,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诗人这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无限忠诚的品质,千载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的爱国热忱,也积淀成为一种普遍的民族精神,激励和振奋着全民族。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以十分崇敬的心情记叙了汉之飞将军李广的生平事迹,歌颂了他在反击匈奴、保卫祖国中的功绩。记叙了他超凡绝伦的勇敢和使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以及他爱护士卒、关心部下、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大力弘扬了李广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司马迁颂扬了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保卫国家的历史功绩和他们“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宛列传》中歌颂了张骞不辞艰险、艰苦跋涉、出使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为国开边的历史功绩。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被匈奴扣留了十几年,始终“持汉节不失”,表现了对祖国无限忠诚的民族节操。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能够辅佐君王,以国家社稷为重的贤臣的渴望。

    第二,对统治阶级罪恶的大胆揭露和讽刺。《史记》坚持实录精神,在给人物做传记时,并不为统治高压下传统历史记载的陈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例如:在《高祖本纪》中,不仅突出了有关刘邦的许多奇异的传说,正面描写了刘邦作为创业之君的豁达大度,坚韧不拔,善于用人等等许多长处;而且也无情揭露了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和“好酒贪色”。通过表面上颂扬而实际上讽刺的手法来揭露刘邦的虚伪狡诈,自私刻薄的一面。如写刘邦登上帝位,曾当众奚落其父:"始大人常以臣无赖,示能治产业,不如仲(二兄)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一派小人得势的刻薄嘴脸.又如写刘邦被项羽大败于彭城,仓皇逃命,怕楚骑追及,便推堕其子,女于车下,"腾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刻画出这位所谓受命于天的人物的极其自私残忍的一面.其妻吕后,非常狠毒残酷,司马迁也予以深恶痛绝的揭露,写她在刘邦在世时就帮其诛杀功臣,刘邦死后,她执掌朝政,提拔诸吕;把刘邦妆戚夫人及赵王如意母子残无人性地整死,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火军耳,饮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凶残如此,连她生的儿子惠帝刘盈都震恐不已,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司马迁对刘彻的文治武功乃至兴修水利等伟业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当时国势由盛而衰的转变,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对武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穷兵黩武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痛苦,及其迷信神仙,重用酷吏,大兴宫室等情况也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揭露.事见《平准见》,《封禅书》,《酷吏列传》等篇.如《酷吏列传》所载酷吏或仕于文景之际,但大都为武帝时人,他们往往执不公,以狂捕滥杀为能事.其中写周阳是"所爱者,挠法自学成才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写王温舒是"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竟"连坐千余家",两三天内,大肆屠戮,"至流血十余里","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汉朝怪例,春季不行刑杀人,王温舒顿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写到这里,司马迁禁不住愤怒地说:"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写杜周:"善候伺,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问他:"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他恬不耻地回答说:"三尺(法)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法律及执法者的虚伪和残酷.但对如此酷吏,皇帝却往往"以为能",可见,酷吏的恶劣与封建帝王的赏识,纵容是分不开的.。此外,《吕后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都是写汉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他们凶残暴虐的本性。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短篇小说选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