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四两拨千斤”——虚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四两拨千斤”——虚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485

概要: 四、专题知识扩展4.1词类一、“聚合规则”与词类的性质确定词语的语法分类,即“词类”,涉及到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每个结构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怎么样搭配起来的关系,这就是语法的“组合规则”。比如“我/买/书”这三个词,理论上可以有六种搭配组合,但只有“我买书”成立,不能说“书买我”,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能说“书我买”、“买我书”等,但意思也不一样。至于像“我/把/窗户/关/上/了”这六个词,搭配的可能性有上百种,但是却只有一种组合形式能成立。这种哪个成分在前哪个成分在后的问题就由组合规则来管,所以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不光句子的组合是这样,词组的组合也是如此。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每个结构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这就是语法的“聚合规则”。说话不能只说一句,但并不是每说一句话就得有一条不同的组合规则。比如“他写字”、“我们唱歌”、“小张主持节目”都是按照同一组合规则说出来的。它们之所以都是正确的句子,还因为这种组合形式

《“四两拨千斤”——虚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 词类
一、“聚合规则”与词类的性质
确定词语的语法分类,即“词类”,涉及到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每个结构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怎么样搭配起来的关系,这就是语法的“组合规则”。比如“我/买/书”这三个词,理论上可以有六种搭配组合,但只有“我买书”成立,不能说“书买我”,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能说“书我买”、“买我书”等,但意思也不一样。至于像“我/把/窗户/关/上/了”这六个词,搭配的可能性有上百种,但是却只有一种组合形式能成立。这种哪个成分在前哪个成分在后的问题就由组合规则来管,所以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不光句子的组合是这样,词组的组合也是如此。
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每个结构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这就是语法的“聚合规则”。说话不能只说一句,但并不是每说一句话就得有一条不同的组合规则。比如“他写字”、“我们唱歌”、“小张主持节目”都是按照同一组合规则说出来的。它们之所以都是正确的句子,还因为这种组合形式存在三个可替换的位置,如果不是同类成分就不能替换出现在同一位置上,否则就会出错。可见组合其实并不是一个一个成分的组合,而是一类一类成分的组合,这种什么样的成分能替换出现在某个组合位置上的问题就由“聚合规则”来管,所以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不光这种结构是这样,所有的词、词组和句子形式也都是这样。
可替换出现的词之间具有聚合关系。词类本质上就是体现这种聚合关系的类。不过确定词类还不能只根据某一个聚合位置。比如这些结构中“他、我们、小张”等都是作主语,但不能说作主语的词就是名词,因为作主语只是名词能替换出现的所有位置中的一个,对于整体的名词来说,相当多的一部分还能出现在许多别的句法位置上,例如汉语名词还能作定语,如“木头房子”;能在数量词后面,如“一根木头”;能在介词后面,如“把木头(锯断)”等。这些能出现的位置就叫作名词的“分布”。名词就可以根据这种聚合位置的“分布”来确定。其他词类也是如此。
二、词类标准和词类划分
各个词类在分布上都既有相同的交叉位置,也有不同的对立位置,只要把其中最重要的分布差异作为分类标准,就可以区别各种词类。比如名词的分类标准是能受数量词修饰,但不能受“不、很”修饰,并且常常作主语和宾语,那么如果有的词与此相反,如能说“不去、不干净”,“去、干净”就不是名词而是别的词。又如动词、形容词的分类标准是常常作谓语,一般能受“不”修饰,但动词一般能带宾语,不受“很”修饰,而形容词则一般不能带宾语,可以受“很”修饰,例如能说“去上海”,不说“很上海”,能说“很干净”,但不说“干净了房间”,所以“去”是动词,“干净”是形容词。
根据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语可以分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十几个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合为一大类,称为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合为一大类,称为虚词。实词的意义一般说都比较实在,这种意义容易体会出来;虚词则主要起语法上的作用,意义都比较虚灵。比如名词“作风”,虽然意思比较抽象,但还是能体会到指的是什么。但是看到助词“得”,就实在说不出来它表示什么意思,只能说它总是附着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的后边,表示后面是补语成分(比如“洗得干干净净、走得很快”)。就语法功能来说,实词能在句法结构中充任主语、宾语、谓语、述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虚词则一般不能。虚词中只有副词专门充当状语。
一般来说,同类词必定具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异类词的语法特征应该有区别。但就具体的词来说,就有可能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征,这就是词的跨类、边缘类和兼类的现象。汉语的实词缺少形态变化,与句法成分也不构成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同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往往就会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如“一朵花、花钱”的“花”,跨名词、动词的分布,但因为彼此意义对立,就只能算作两个不同的词,即同音词。“机械、青春”等,一般都看作名词,但偶尔也跨形容词的分布,如“一种机械、很机械”,作为形容词就是边缘类的词。“科学”这个词,既能受“很、不”修饰,如“很科学、不科学”,也可以直接作名词的定语,如“科学杂志”,和直接受名词修饰,如“自然科学”,所以就是兼形容词和名词的兼类词。至于像“学习、批评、调查”等词,不但跨动词和名词的分布,而且无论作动词(如“学习外语”的“学习”),还是作名词(如“政治学习”的“学习”),意义都差不多,就是更典型的兼类词了,甚至可以单独归为一类叫作“动名词”。
4.2 虚词辨析
理解虚词的用法,必须搞清楚一些常见虚词的区别。下面是几组常用副词的辨析。
一、因为/由于
“因为”和“由于”都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以引出原因的连词,后面常有用来引出结果的连词“所以”、“因而”或“因此”等和它们相配。例如:
①因为这几天实在事情太多,所以你来了以后我没能及时来看你。
②由于问题复杂,对问题的看法又各不相同,因而一时很难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③由于他一贯软弱,委曲求全,因此他仅有的一次发怒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因为”和“由于”虽然都表示原因,但在用法上仍有不同。一是“因为”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用,“由于”一般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二是“因为”只能同“所以”配合,而不能同“因而”、“因此”配合。“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也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如前面例①的“所以”不能换成“因而”或“因此”,而例②的“因而”和例③的“因此”倒都能换成“所以”。
二、以至/以致
“以至”的意思相当于“直到”、“甚至”,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的递进关系(也可用于相反的方向)。连接的成分如不止两项,“以至”一般用在最后一项之前。例如:
①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鲁迅《在酒楼上》)
②这项工艺改革成功的话,生产效率将会提高几倍以至十几倍。
“以至”还可以说成“以至于”。例如:
③对群众的批评采取抵触以至于压制的态度,那是十分错误的。
“以致”则表示“因果致使”的意思,用在因果复句的主句开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例如:
④由于他不听从劝告,以致上了别人的当。
“以至”和“以致”,二者的区别应该说是明显的。可是有时似乎在同一个句子里,既可以用“以至”,也可以用“以致”。例如:
⑤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以至/以致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但是实际上,二者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以至”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程度的加深,意思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不仅变得飘飘然起来,而且发展到了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缺点的程度”。这里的“以至”可以换成“甚至”。“以致”表示因果关系,强调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意思是“他在一片赞扬声中由于变得飘飘然起来,因此连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也看不到了”。这里的“以致”可以换成“因此”。
三、不管/尽管
“不管”跟“不论”、“无论”意思相同,表示无条件,即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例如:
①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
②二十年来,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他都每天坚持游泳。
③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他就自作主张把那衣服买下来了。
④不管刮风和下雨,他都坚持锻炼。
⑤不管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
“尽管”则跟“虽然”意思相同,表示让步转折,即先让步,承认某件事是如此,然后再转过来指出相反的一面。例如:
⑥尽管困难很大,但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
“不管”和“尽管”不仅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明显的差别,在用法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不管”后面的词语:或者是一个疑问形式,如例①含有疑问代词,是特指疑问形式,例②是选择问疑问形式,例③是反复问疑问形式;或者是个联合结构,如例④、例⑤里的“刮风和下雨”、“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尽管”则相反,后面的词语,不能是个疑问格式,不能有选择性。例如,我们只能说“尽管这样”,不能说“尽管怎么样”;只能说“尽管刮风下雨”,不能说“尽管刮风还是下雨”。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高考话题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