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 正文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556

概要:这里,鲁迅无疑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人只要在文化状态,就无法彻底反抗。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都包含了这样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那么,在人的文化状态,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抛开了文化进入纯粹的自我精神领域才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人一旦离开了文化,斩断与社会的联系,人也难以存在,所以,进入自我以后,就是只能的狂人。只有摆脱了文化束缚,才可以彻底反抗。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凡是反抗到底的,都是疯子。 《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凄厉、压抑而愤怒。《狂人日记》主要表现方式是象征。象征,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形象暗示出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象征着反抗的新文化的声音,或者说,用这些象征鲁迅的思想、感情。(二)《药》课文鉴赏一、关于主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这里,鲁迅无疑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人只要在文化状态,就无法彻底反抗。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都包含了这样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那么,在人的文化状态,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抛开了文化进入纯粹的自我精神领域才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人一旦离开了文化,斩断与社会的联系,人也难以存在,所以,进入自我以后,就是只能的狂人。只有摆脱了文化束缚,才可以彻底反抗。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凡是反抗到底的,都是疯子。
  《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凄厉、压抑而愤怒。《狂人日记》主要表现方式是象征。象征,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形象暗示出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象征着反抗的新文化的声音,或者说,用这些象征鲁迅的思想、感情。
(二)《药》课文鉴赏
一、关于主题。
作品的明线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二 关于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三 关于人物描写。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从枕头  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 “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华大妈的小心“搭讪”,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三)《阿Q正传》鉴赏——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探究
《呐喊》中《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体裁属于杂感;《兔和猫》,《鸭的喜剧》体裁属于小品;惟《风波》,《阿Q正传》才得称为真正的短篇小说。在这14篇文字中,《阿Q正传》可算是鲁迅的代表作。已经翻译为好几国文字,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
《阿Q正传》这样打动人心,这样倾倒一世,是由于它不单单教人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对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的探究。
《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总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卑怯,欺软怕硬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二、精神胜利法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于投机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善于投机是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每次革命起来,最先附和的总是从前反革命最出力的人,而后来革命事业便逐渐腐化于这些病菌滋生之中。这种劣根性同精神胜利法一样,与异族长久的统治大有关系。当异族侵掠进来时,我们种族中间那些忠愤激烈,有节概,有血气的人,不是慷慨死敌,就举室自焚了;而那些贪生无耻,迎合取巧之徒,反多得生存传种的机会。千余年来我们民族就不知不觉变成现在的模样。
四、夸大狂与自尊癖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具有夸大与自尊癖性的人,也最容易变成过分的谦逊,与自轻自贱。阿Q被未庄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五、“se情狂”,“卫道精神”,“多忌讳”,“狡猾”,“愚蠢”,“贪小利”,“喜欢凑热闹”,“糊涂昏愦”,“麻木不仁”,都切中中国民族的病根,作者以嬉笑之笔出之,其沉痛逾于怒骂。当《阿Q正传》用“巴人”笔名在北京晨报副镌发表时,有人在《小说月报》上表示对这篇文字的不满,他说阿Q不像真有其人,为的作者形容太过火了。沈雁冰便替他辩护道:阿Q有否其人我不知道,但阿Q确乎处处可以遇见,我好像同他面熟得很原来中国人个个都有阿Q气质。阿Q其实是中国人的典型。沈氏又道:我们不断地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体中也不免带有一些“阿Q相”的分子。
阿Q既代表着中国人气质,为整个中国民族的典型,所以最初发表时读者每疑阿Q就是指着他自己。《现代评论》涵卢(即高一涵)曾记他一个朋友初读《阿Q正传》时惴惴然,疑这篇文字出于某人手笔,阿Q的事迹样样都在对他讽刺。后来打听出来作者与他并不相识,这才释然。阿Q是个典型人物,同时也是个个性人物。《阿Q正传》之所以在文坛获得绝大成功,其原因无非在此。
五、模拟测试(一)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女神》(苏教版高三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