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应试作文思路十五式(人教版高三必修五作文指导)» 正文

高考应试作文思路十五式(人教版高三必修五作文指导)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585

概要: 一些学生拿到话题之后,不知到该如何入手,即使知道如何入手,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构思成文,即使能勉强成文,一般学生也难以做到主旨明确和思路清楚。特别是在争分夺秒的高考场上更是如此。而考场作文又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原因很简单,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又由于时间关系,一般都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就有必要了。这些模式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入格成型”,在基本“入格”之后再求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本人在考察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的基础上,特归纳出十五种模式,望有助于应试作文教学。一、问答式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B、来自人间的回答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

高考应试作文思路十五式(人教版高三必修五作文指导),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一些学生拿到话题之后,不知到该如何入手,即使知道如何入手,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构思成文,即使能勉强成文,一般学生也难以做到主旨明确和思路清楚。特别是在争分夺秒的高考场上更是如此。
  而考场作文又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原因很简单,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又由于时间关系,一般都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就有必要了。这些模式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入格成型”,在基本“入格”之后再求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本人在考察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的基础上,特归纳出十五种模式,望有助于应试作文教学。
  一、问答式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二、关键词式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
  C、真情!
  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三、条件式
  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话题展开,形成分论点来构成文章的轮廓。如2005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安”》。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用条件句分段提出四个分论点:
  A、志者,必先安心。
  B、治者,必先安心。
  C、智者,必先安心。
  D、知者,必先安心。
  然后层层递进的展示了自己的心中“安心”四境:欲成大事者之心,要安于既定目标,不屈不挠;掌权治国者之心,要安于国事,心系苍生;大智大慧者之心,要安于淡泊,不为荣辱所扰;渡人自渡者之心,要安于恬淡,宽宏豁达。在每段末尾又以“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四个比喻句概括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
  四、诗句式
  这一式议论、记叙都适用。就是用若干有概括力的名句来支撑整个文章的结构,分别领起几个部分,构成主主干。如2002年吉林高考佳作《名句书写情志,人生重在选择》就是如此,全文选取的名句如下:
  A、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四个名句均是大家熟悉的,从屈原、李白到于谦、林则徐,这些熟悉的人物及其至理名言,均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里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气息
  再如200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只是从《琵琶行》中选取若干诗句领起全文: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间关莺语花底滑
  D、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E、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F、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文章精巧构思,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到了一起,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事情写得诗意盎然,而且脉络也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五、纵向式
  这一式主要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它从话题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形成几个同时涉及两个概念的首括句,从而构成整篇文章的框架。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是如此:
  A、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B、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C、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这篇作文非常规范。观点鲜明,从三个角度议论语言的作用,点出语言有助于亲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友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爱情的沟通,议论中肯,层次清楚。
六、横向式
  这一式适合于“关系型”话题“纵向式”展开有困难的情况,也可称为“分总式”,即将话题涉及的两个概念分别展开之后,再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2005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历史的笑容》就是如此,全文由三个小标题领起的若干个语段构成主干:
  A、关于忘记
  B、关于铭记
  C、云在青山月在天
  作者思路一目了然,以简洁而富于诗意的文笔,再现了屈原、王勃、苏轼三为历史人物坎坷的命运,屈原不会忘记,只铭记了恶浊伤痛而陷入倦怠;王勃选择忘记,轻狂放纵而成为预知死亡的才子;苏轼善于忘记也铭记,善于选择,自得其所,乐观旷达而善终一生。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会忘记,会铭记又如何?只有会选择,才能歆享人生带给我最大的乐趣。
  这种方式最为直观,也最容易操作,但局限性也比较大,适用面不太宽。
  七、倾诉式
  这一式比较适合于抒情叙事的文章。根据话题限制和表达的需要,选定特定的对象进行倾诉,特别容易感人。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芬香永存》就特别具有代表性。本文撷取四个小材料勾勒成文,而这四个材料分别由四个深情的呼告语句领起:
  A、妈,你走后我变乖了。
  B、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
  C、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
  D、妈妈,您走了,……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
  而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纪念”已在天堂的母亲。全文所写不过是些家常琐事,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
  八、聆听式
  根据需要,在文章中虚拟若干“发言”对象,而将作者自己放在聆听者的位置来展开思路。如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感悟生命》,作者在开头以简洁的语句明确点题之后即以虚拟的“发言”对象展开:
  A、友人告诉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
  B、老师告诉我:生命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又满是拼搏的较量。
  C、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
  然后更以自然界里的“风”、“雨”、“雷”、“电”甚至“小草”、“花儿”等告诉我生命的真谛,将“感悟生命”展现得特别充实丰满,气势也格外酣畅。
  再如2001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所欲有甚于生者》。作者开头以排比的形式引出话题,以“凝望历史时空,有些人选择了坚毅,有些人选择了奋起,甚者选择了死亡。他们用行动注释着生命,演绎着生命,亮丽着生命”总领全文,然后以前贤们向我“宣称”的形式展开主体段落:
  A、坚毅者宣称,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B、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面对困难,唯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
  C、死亡者以其不死之灵魂向我诉说着生死大义。
  最后以"坚毅者、奋起者、死亡者用其心灵的妙语启迪着世人,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坚毅与刚强,选择珍爱与无私正是最好的选择。即便是死亡,也会赢得身后一片洁白"作结。作篇以"选择"贯穿始终,首尾圆合,天衣无缝,令人击节赞赏。

[1] [2]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教材总体分析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