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正文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889

概要:二、祥林嫂死因探源:1、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2.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①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样的日子? 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②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样的? 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少岁了,(也该娶媳妇了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二、祥林嫂死因探源:
1、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2.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①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样的日子?  
 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②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样的?  
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少岁了,(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怎么办呢?(卖掉她换钱)   
③新年过后,堂伯为什么来寻她?夫家为什么要抓她回去?为什么要把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去?  
 堂伯和祥林是一族里的,帮族人抓他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夫家抓她回去卖掉是要换钱来娶小媳妇。第58段: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可以卖八十千,除了娶媳妇办喜事外,婆婆还赚了一笔,可见这位婆婆确实厉害。从课文40段对她的描 
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不以为然,厌恶)   
 ④贺老六待她不差,还生了个儿子阿毛,贺家大伯凭什么要收屋赶她出来?  
 第67段:贺老六和阿毛都死了,她想守寡也守不住。大伯是贺家族里辈份高的人,可以按族规收回贺家的财产。   
 小结:(1)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2)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3)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祥林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地主家做女工,但她的主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① 她第一次到鲁家时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第34段:“四叔皱了皱眉”,俗话说夫唱妇随,四婶知道他的意思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命不好,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白虎星。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   
 ②到鲁家后,还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家“竟没有添短工”,说明了什么问题?  
“竟”字表明,往年都是雇短工的,当年只是因为祥林嫂“竟”可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勤快,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重,榨取她的剩余劳动力。   
 ③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后,鲁四老爷的态度如何?反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46段“可恶!然而……”“可恶”是指她婆家的人可恶。鲁四只想到抢走祥林嫂有损他家的威严,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可见鲁四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这句的言下之意是:然而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理守寡的媳妇,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鲁四认为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理所当然的,可见他冷酷无情。第49段“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的行为可恶,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第52段“然而……”有两层意思: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她被抢是合法的,无话可说 
 ④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怎样对待她?  
 第71段“暗暗地告诫四嫂”有警告的意思;“虽然似乎很可怜”言下之意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就是一点点也不能碰。封建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饿死事小,首节事大,何况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鲁四老爷不能容忍这种违反封建礼教的现象存在,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第72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而镇上买得 
起爆竹和福礼的人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见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状况:人们的迷信思想依旧,神权还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⑤捐了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情怎样?但鲁家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可以体现她的价值,使她觉得受人重视,为了求取在祝福时做福礼摆祭品的权利,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本来以为可以“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都在这致命的打击中破灭了。她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向神赎罪的资格没有得到封建权威鲁四老爷的认可,连精神上的寄托也被剥夺了。   
 ⑥当祥林嫂没有利用价值了,鲁四是如何处置她的?这最后导致祥林嫂什么命运?  
鲁四老爷榨取祥林嫂的手段是高明的,血汗榨取完了,就打发她走,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祝福前夕。甚至祥林嫂死了,还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足以见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小结:可见,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受鄙视,被主人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4、鲁镇上的众人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吗?   
 ①怎样看待柳妈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柳妈揭伤疤,人们会进一步嘲笑讽刺祥林嫂吗?如果不是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的打击会那么致命吗?  
 第90段“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已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②柳妈的地位是否和祥林嫂一样,也受压迫、剥削?柳妈提议的出发点是想帮还是想害祥林嫂?  
  其实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域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两小儿辩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