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正文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889

概要: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感知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作用; 3.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4.培养口头评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2.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第一课时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着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相关知识: 1、《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 《祝福》是第一篇。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感知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作用;  
3.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4.培养口头评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2.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着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相关知识:  
1、《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 《祝福》是第一篇。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3、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4、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就是处理五伦关系所应遵循的“理”。比如,为人父者要体现“有亲”之理就需做到“慈”,为人子者要体现“有亲”之理就需做到“孝”,这即所谓的“父慈子孝”;为人君者要体现“有义”之理就需做到“仁”,为人臣者要体现“有义”之理就需做到“忠”,这即所谓的“君仁臣忠”;为人长者要体现“有序”之理就需做到“友”,为人幼者要体现“有序”之理就需做到“恭”,这即所谓的“兄友弟恭”等。)   
5、妇女的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6、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四、梳理结构: 
1、点拨: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情 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刻画。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两小儿辩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