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正文

《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541

概要:【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能力: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3.理解文中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戏曲。德育: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教学重点】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3.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学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

《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3.理解文中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戏曲。
德育: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3.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学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 
1.何谓戏曲? 
中国传统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戏剧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2.何谓戏曲语言?
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为例说明之。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包括独白、对白、旁白、带白(曲词中的说白)。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方面的提示 ]
3.怎样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 
(1)要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不仅要理解其语意,注意其修辞特点,而且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认识其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要注意其通俗性、口语化。
(3)要注意其抒情性和音韵美。
曲词的抒情性常常是通过修辞方法的使用表现出来的。 
曲词的音韵美很复杂。可在曲词中加衬字,以加强声情和补足语义。曲词常有赘韵、重韵,赘韵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地方用韵,重韵是在一首曲子里出现相同的韵脚字。曲词中常用对仗,有隔句对、联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等。 
4.怎样鉴赏古代戏曲的艺术手法?
(1)注意浪漫主义手法。古代戏曲往往用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胜。
(2)注意借景抒情手法。古代戏曲继承了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5.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窦娥冤》  ──元朝关汉卿       《赵氏孤儿》 ──元朝纪君祥 
《精忠旗》  ──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  ──清朝李玉 
《桃花扇》  ──清朝孔尚任        《汉宫秋》  ──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  ──明朝高则诚        《娇红记》  ──明朝孟称舜 
《长生殿》  ──清朝洪升          《雷峰塔》  ──清朝方成培 
6.中国古代十大喜剧 
《救风尘》  ──元朝关汉卿        《西厢记》  ──元朝王实甫 
《看钱奴》  ──元朝郑延玉        《中山狼》  ──明朝康海 
《墙头马上》──元朝白朴          《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 
《幽闺记》  ──元朝施君美        《绿牡丹》  ──明朝吴炳 
《玉簪记》  ──明朝高濂          《风筝误》  ──清朝李渔 
二.了解戏剧的发展过程及其有关知识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二)宋元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元杂剧——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或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人物、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提出本剧剧名,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则是简名。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相当于简谱3)、(相当于简谱5)、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