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正文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588

概要: 【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探究,分组合作研讨,教师引导点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教学方法】1.默读法,跳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运用多种读书法读出文章大意,在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探究,分组合作研讨,教师引导点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
1.默读法,跳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运用多种读书法读出文章大意,在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较好的把握课堂所给予的空间,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2.拓展法。在文章意味深长之处,引导学生努力的去联想想像,感受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解析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孙犁的经历及其创作情况。 
2.教师准备:小黑板,白洋淀图片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请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集中组织好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1、辨明字音:
提防(dīfang)        竹篙(gāo)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he)    蹿(cuān)
仄歪(zè)     转弯抹角(mò)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教师引领学生更正,出示多媒体示范。学生修改,巩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推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2、对文本的总体感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请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引领学生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三要素,描写人物的方法。(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组展开讨论。
各小组组长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1、老英雄的传奇色彩表现在: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
2、老人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3、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教师简要总结,并进一步明确。
(二)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却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老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3、叙述打鬼子,多次设置悬念。
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教师点拨,明确。(多媒体显示)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每位同学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故事,请你将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最好。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可以是知识上的,也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也可以是从文本中受到的启发
2.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老英雄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学习,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受他那真实而博大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犁
                       
                        老英雄:传奇 →  反衬
                                         悬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初步感受到了老英雄身上所富有的传奇色彩,本节课我们将更全面的走进老英雄,走进这英雄的芦花荡!
(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方法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师: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师:请选取有代表性的语句,段落作简要的分析。
生: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老当益壮)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