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冲刺2017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重点突破(高三)» 正文

冲刺2017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重点突破(高三)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525

概要: 一、知识方法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

冲刺2017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重点突破(高三),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一、知识方法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2、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3、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阅读:筛选文中的信息(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