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2017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正文

2017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533

概要: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二)要明确1.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3.多助之至:极点。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以:凭借。险:险要。6.环而攻之:围。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威慑。之:……的。利:锐利,指强大。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委而去之。 译:弃城而逃。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阅读理解1.本文的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

2017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 重点字词
(一) 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二) 要明确
1.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以:凭借。险:险要。
6.环而攻之:围。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威慑。之:……的。利:锐利,指强大。
 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 译: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 阅读理解
1.本文的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答:“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答: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武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之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从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会使人委靡死亡。
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二)要明确
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
3.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4.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过:犯错误。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忧困。衡:阻塞。作:奋起,有所作为。6. 而后喻:了解。
7.征于色。征:表现。色:脸色。8.苦其心志:使┅┅痛苦。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锇其体肤:使┅┅饥饿。 11.空乏其身:使┅┅贫困。 12.乱其所为:使┅┅错乱。
13.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使他受饥饿,资财缺乏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会使人委靡死亡。
 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阅读理解
1.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从卑微穷困历经磨难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2.根据本课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
答: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
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答: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 答: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答: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答:一般的人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答: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答: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难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难,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那么,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样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古文如灯,照人千年——韩军《文言文教育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