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正文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470

概要: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3)组题:康建英 时间:3月5日《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学习目标 1、分析《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学习重点1、理清《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学习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拟行路难》(其四)导读1、解题《行路难》是 ,本为 ,晋人 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其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 。本文是第四首。 2、作者简介鲍照(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3)
组题:康建英    时间:3月5日

《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
学习目标 
1、分析《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
学习重点
1、理清《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拟行路难》(其四)
导读
1、解题
《行路难》是     ,本为        ,晋人      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其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                                    。本文是第四首。  
2、作者简介
鲍照(?~466),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3、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                    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                                     作者认为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     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                                                              
                                           
4、全诗突出一个       字,        ,          ,          ,      

[1] [2]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小说环境描写鉴赏教学(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2.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6年高三...
  4.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5.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6. 《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型》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选修)
  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教案(人教版...
  8.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客至、旅夜书怀(苏教版高三选修教学案例)
  9.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杜甫咏诗怀古诗(三)(苏教版高三选修教学案...
  10.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
  11. 备考2016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1)(人教版高三...
  12. 备考2016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2)(人教版高三...
  13. 备考2016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
  1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