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标新课标 新角色——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转换摭谈» 正文

新课标 新角色——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转换摭谈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标   阅读:8790

概要:伊春市二中 于慧琦人生创造角色,角色演绎人生。——题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一句话,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有如下的体现:一、 课堂课程的创造者《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新课标的出台以及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营造了大胆创新与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课改课程的大胆设想与实施再也不必为被人怀疑、指责而担忧,再也不必被视为另类而无奈。新课标、新理念的大背景使得积

新课标 新角色——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转换摭谈,标签:语文新课标内容,http://www.51jxk.com



伊春市二中  于慧琦

人生创造角色,角色演绎人生。
——题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
一句话,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
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有如下的体现:
一、 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新课标的出台以及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营造了大胆创新与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课改课程的大胆设想与实施再也不必为被人怀疑、指责而担忧,再也不必被视为另类而无奈。
新课标、新理念的大背景使得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如鱼得水,机智活跃,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如,新一轮课程的诗歌教学,我们把美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毛泽东诗词的教学,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我们师生共唱《沁园春·长沙》、《采桑子 ·重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有的学生尝试用湖南话来朗读,也有的学生自我伴奏自我录音,学生倍感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增;还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为每一首诗套曲或谱曲,先演唱再赏析;《再别康桥》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也可以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情境表演。《篱笆那边》是一首风格独特的隽永小诗,诗人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摆脱世俗束缚,追求纯真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背诵研讨,直抵诗的主旨,“谈谈我们身边的草莓和篱笆”,学生畅所欲言,坦荡直率,“老师你就是一颗大草莓,我们特别欣赏你”“童言”真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再将课程向外拓展,阅读联系鲁迅的《风筝》,谈谈“大人与孩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显见提高。学习《致橡树》,在美读中展开讨论,谈爱情的高尚美丽、品初恋的纯洁诱人,议健康的爱情观;大型诗歌诵读比赛会将诗歌单元教学推向高潮。学生欣喜不已,深深爱上了诗歌。
新教材有一个演讲词单元,四篇演讲词的诵读演讲成为教学中的第一要素,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也在反复的朗读中进行。教师带头诵读,学生或分读或集体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演讲的特点。《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铿锵有力的演说词,也是一篇感情激越、文笔优美的散文诗,怎么读?交给学生,自行设计,于是就有了那个壮观的场面,全文32个自然段,32个学生一人背诵一段,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走上讲台,一个比一个背得“溜”,一个比一个有激情,课文的后15个自然段要求用英语诵读,学生在诵读演讲中,勇敢愤懑,义正辞严,感情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每一个学生都成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每一个人都以饱满的战斗激情,呼唤平等自由的到来。最后一个学生出场,他径直登到黑板一侧的工具箱上,只见他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伸出右臂,高擎一团火苗(手着手套),“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的灵歌:‘终于自由了啦!终于自由啦!’……”激昂的演讲词伴着熊熊燃烧的火苗,将演讲推向了高潮。将近50个学生站在课桌前,黑压压一片,课堂气氛庄严肃穆,学生慷慨激昂,那是何等的气势磅礴,何等的富有创意啊!教师望尘莫及,只有赞叹欣赏。
学习《〈宽容〉序言》一文,我们一是按改编的课本剧排练表演,二是分小组合作探究,表达交流。演出时,服装、道具、灯光效果一应俱全,“无知山谷”中的无知山民们,头系毛巾,身着补丁,女人偏襟衣,守旧老人旧毡帽,表演动作大方自然;研讨时,学生发言热烈,联系广泛,效果极佳。在《我的呼吁》教学中,学生继学习《我与地坛》之后,再一次认真而深刻地审视生命、思考生命、敬畏生命,学生们纷纷反思,讲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个故事,向曾经受过伤害的小生命们——杀死的小青蛙,捻死的小蚂蚁,折断的玫瑰花……道歉致哀,向现实中不爱惜生命或残害生命的行经——脆弱轻生、挑起战争……斥责声讨。这种教学形式,教育了学生如何去欣赏和爱护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精美如画,想古人语“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那咱们就一边品读,一边为之绘画,用写意或者白描手法将描绘美丽风光的文字绘出大抵的意境,使之变为可视可赏的直观图象来,学生非常有兴致,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远眺小屋图”、“树掩小屋图”、“月映小屋图”“花簇小屋图”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益。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美妙的诗,一句经典的诗句,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哪个诗句不是一幅图画?一幅幅画面被描绘出来,帮助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
二、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促进者。教师要由关注学生学问性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性知识和方法性的学习。在与学生课堂的相处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称赞学生,用鞭策、激励和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建立自尊与自信。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课的独到与快乐,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新鲜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出谋划策,但却不可取代学生的设计与思考。对于学生构思的剧本、排练设计,辩论形式、演讲内容、活动安排,我一律表示尊重,但我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诸如:综合性学习如何选题、演讲辩论内容的取舍、如何查找资料、表演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教师还要注重点评,每一项活动完后,老师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多赞肯,多鼓励,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不能淡漠更不能冷漠,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哪怕一丁点的与众不同,这样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不断地创新。有些自渎课文可以由学生讲,教师从旁指导,既给学生压力又给予动力;学生自教,课前准备充分,查阅大量的资料,有的设计很有新意,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师生无别,当老师的学生把老师当做学生一样来提问,场面很生动,效果亦不错。指导学生互批作文,为学生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鉴赏评判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的交往者。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深
沉的慈爱、温馨的情怀、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高级伙伴和学生精神的首席对话者,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之后,在我设计的《珍爱生命,热爱母亲——有关生命与母爱的思考》的大型研讨会上,我与学生一道发言,我向学生们讲述我母亲的故事,我又朗读了我写的文章《小时常吃河豚鱼》与《生命之忧》;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我们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我们共同讴歌和赞美母亲的恩德,深切地体会到母爱的广泛性和永恒性;我们共同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去珍惜生命与经营生命。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站在母亲的立场上,仔细揣摩母亲的心理,谈到自己母亲日常的点点滴滴,谈到曾经对母亲的不恭与伤害,他们非常动情。那一节课,很多的学生受之震撼,很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宽容〉序言》,的研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1、有哪些历史事实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个故事中的现象吗?找找看,大胆说一说。3、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文中悲剧的发生?4、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学生举例,谈到了蔺相如、曹操、慈僖、哥白尼、布鲁诺、邓小平,我谈到了孔子、司马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爱徒生的童话故事、一位母亲收养一个纳粹分子的孩子的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老师与学生的学习交往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内容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标
上一篇:高中语文“新课标”三维大阅读例探之一